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3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1.3.1 研究的重难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毛泽东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实践观的背景、渊源与条件 | 第14-25页 |
2.1 毛泽东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实践观的时代背景 | 第14-15页 |
2.2 毛泽东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 第15-20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观 | 第15-17页 |
2.2.2 中国传统实践观 | 第17-18页 |
2.2.3 西方传统实践观 | 第18-20页 |
2.3 毛泽东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实践观的主观条件 | 第20-25页 |
第3章 毛泽东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 第25-38页 |
3.1 从个人道德实践到人民群众社会实践 | 第25-27页 |
3.1.1 中国传统实践观的实践主体与实践内容及其局限性 | 第25-26页 |
3.1.2 毛泽东在实践主体与实践内容问题上对传统实践要素的拓展 | 第26-27页 |
3.2 从"知"与"行"到"认识"与"实践" | 第27-31页 |
3.2.1 中国传统实践观的知行关系论 | 第27-29页 |
3.2.2 毛泽东在认识来源问题上对中国传统知行关系论的扬弃 | 第29-31页 |
3.3 从"格物致知"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 第31-35页 |
3.3.1 中国传统格致观 | 第31-33页 |
3.3.2 毛泽东在认识过程问题上对传统格致观的扬弃 | 第33-35页 |
3.4 从"参验"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第35-38页 |
3.4.1 中国传统参验观 | 第35-37页 |
3.4.2 毛泽东在认识检验问题上对传统参验观的扬弃 | 第37-38页 |
第4章 毛泽东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 第38-43页 |
4.1 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 第38-39页 |
4.2 有利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 第39-40页 |
4.3 有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