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5-16页 |
1.3 板料卷边成型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试验方法及应用 | 第16-17页 |
1.3.2 板料成型数值模拟技术 | 第17-19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卷边工艺分析及执行器介绍 | 第22-39页 |
2.1 卷边成型工艺 | 第22-23页 |
2.2 涡轮增压器执行器介绍 | 第23-29页 |
2.2.1 执行器加工工艺过程 | 第24-26页 |
2.2.2 卷边成型机构特点及其类型 | 第26-27页 |
2.2.3 卷边机机械规格参数及意义 | 第27-29页 |
2.3 涡轮增压器执行器卷边工艺及相关参数 | 第29-37页 |
2.3.1 执行器卷边成型工艺 | 第29-31页 |
2.3.2 涡轮增压器执行器卷边结构及相关参数定义 | 第31-33页 |
2.3.3 执行器卷边的技术要求 | 第33-34页 |
2.3.4 卷边模具型面及关键参数 | 第34-36页 |
2.3.5 卷边零件材料 | 第36页 |
2.3.6 卷边高度 | 第36-37页 |
2.4 常见的次品类型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执行器卷边工艺的试验设计及研究 | 第39-56页 |
3.1 试验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9-40页 |
3.2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一般步骤和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2.1 正交试验设计一般步骤 | 第40页 |
3.2.2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3 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执行器卷边工艺参数优化 | 第41-47页 |
3.3.1 确定试验指标 | 第41-42页 |
3.3.2 选取试验因素并确定试验水平 | 第42页 |
3.3.3 选用正交表 | 第42-43页 |
3.3.4 进行试验及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3.3.5.试验结果分析——极差分析 | 第44-46页 |
3.3.6.试验结果分析——正交矩阵分析 | 第46-47页 |
3.4 实践验证比较 | 第47-54页 |
3.4.1.A2B1C1参数组合成型结果统计分析 | 第48-50页 |
3.4.2.A2B2C3参数组合成型结果统计分析 | 第50-52页 |
3.4.3.A2B1C2参数组合成型结果统计分析 | 第52-54页 |
3.4.4.三种方案试验对比并总结 | 第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卷边工艺数值模拟分析理论基础及软件介绍 | 第56-62页 |
4.1 弹塑性力学中的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4.1.1 弹性材料行为 | 第57页 |
4.1.2 弹塑性材料行为 | 第57页 |
4.2 接触问题 | 第57-59页 |
4.2.1 接触问题的概述 | 第57-58页 |
4.2.2 接触条件 | 第58-59页 |
4.3 有限元方法思想内容及其基本步骤 | 第59-60页 |
4.4 基于LS-Dyna软件仿真的有限元理论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执行器卷边成型数值仿真模拟分析 | 第62-77页 |
5.1 执行器数值模拟分析背景及意义 | 第62页 |
5.2 模型原始参数的确定 | 第62-71页 |
5.2.1 卷边成型相关零件三维模型建立 | 第63-66页 |
5.2.2 基于Hyper-mesh的执行器网格划分 | 第66-68页 |
5.2.3 有限元模型单元类型选择 | 第68页 |
5.2.4 材料及单元属性选择 | 第68-69页 |
5.2.5 接触选项 | 第69-70页 |
5.2.6 加载约束及边界条件 | 第70-71页 |
5.3 模拟所得数据与理论值/实际值比较 | 第71-76页 |
5.3.1 外观要求 | 第71-73页 |
5.3.2 卷边截面尺寸参数 | 第73-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