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电动轿车的建模方法与仿真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Content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纯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 第16-20页 |
·国外发展状况 | 第16-19页 |
·国内发展状况 | 第19-20页 |
·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 第20-22页 |
·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组成 | 第20-21页 |
·纯电动汽车的结构特点 | 第21-22页 |
·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 第22-24页 |
·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 第22页 |
·能量储存与管理技术 | 第22-23页 |
·整车控制技术 | 第23页 |
·电动汽车仿真技术 | 第23-2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4-2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微型电动轿车动力系参数匹配 | 第26-37页 |
·整车参数及性能要求 | 第26-27页 |
·整车参数 | 第26页 |
·动力性能要求 | 第26-27页 |
·电动机选择与参数匹配 | 第27-31页 |
·电动机类型的选择 | 第27-29页 |
·电动机主要参数匹配 | 第29-31页 |
·电动机参数确定 | 第31页 |
·传动比的确定 | 第31-32页 |
·动力电池的选择与参数匹配 | 第32-34页 |
·动力电池类型的选择 | 第32-33页 |
·动力电池主要参数匹配 | 第33-34页 |
·动力系统匹配结果 | 第34页 |
·微型电动轿车总体布置设计 | 第34-36页 |
·本章总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微型电动轿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7-53页 |
·电动汽车仿真方法 | 第37-39页 |
·后向仿真方法 | 第37-38页 |
·前向仿真方法 | 第38页 |
·混合仿真方法 | 第38-39页 |
·车辆动力学模型 | 第39-42页 |
·整体概述 | 第39-41页 |
·车速迭代子模块 | 第41-42页 |
·车轮模型 | 第42-44页 |
·后向仿真 | 第42-43页 |
·前向仿真 | 第43-44页 |
·电动机模型 | 第44-47页 |
·电动机数学模型 | 第44-46页 |
·电动机仿真模型 | 第46-47页 |
·电池模型 | 第47-52页 |
·锂离子电池数学模型 | 第47-50页 |
·锂离子电池仿真模型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仿真软件GDUT PEVSim的实现 | 第53-72页 |
·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选择 | 第53-55页 |
·开发平台选择 | 第53页 |
·开发工具选择 | 第53-54页 |
·MATLAB与VC++接口实现 | 第54-55页 |
·软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55-57页 |
·软件的结构 | 第55-56页 |
·工作原理 | 第56-57页 |
·软件的设计 | 第57-66页 |
·启动画面设计 | 第57-58页 |
·数据输入界面设计 | 第58-61页 |
·动力性能仿真界面设计 | 第61-65页 |
·路况仿真界面设计 | 第65-66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6-71页 |
·参数输入 | 第66页 |
·动力性能计算 | 第66-67页 |
·典型路况仿真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仿真数据检验 | 第72-81页 |
·Cruise软件介绍 | 第72-73页 |
·建模分析 | 第73-77页 |
·车辆模型 | 第74页 |
·电机模型 | 第74-75页 |
·电池模型 | 第75-76页 |
·其他模型 | 第76-77页 |
·任务设置和仿真分析 | 第77-79页 |
·定义计算任务 | 第77-78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仿真平台评价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1. 全文结论 | 第81页 |
2. 工作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