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只X”的共时词汇化状态考察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第11页
    1.2 相关研究综述第11-18页
        1.2.1 关于词汇化的研究第11-15页
        1.2.2 关于“只”和“只X”的研究第15-18页
    1.3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语料第18-19页
        1.3.1 理论方法方面第18页
        1.3.2 语料来源方面第18-19页
    1.4 本文的研究基础第19-22页
        1.4.1 关于本文对词汇化以及词汇化状态的定义第19页
        1.4.2 关于短语和词的判定标准第19-20页
        1.4.3 关于本文研究对象的最终确立第20-22页
第二章 “只有”的共时词汇化状态考察第22-39页
    2.1 “只有”的共时语义分类与词汇化状态第22-29页
        2.1.1 “只有”表示“仅仅领有”义第22-24页
        2.1.2 “只有”表示“仅仅存在”义第24-25页
        2.1.3 “只有”表示“仅仅达到”义第25-26页
        2.1.4 “只有”表示“唯独”义第26-27页
        2.1.5 “只有”表示“只好”义第27-28页
        2.1.6 “只有”表示“唯一条件”义第28页
        2.1.7 小结第28-29页
    2.2 “只有”的共时句法环境与词汇化关系第29-37页
        2.2.1 谓语位置上的“只有”第29-31页
        2.2.2 状语位置上的“只有”第31-33页
        2.2.3 特殊位置上的“只有”第33-36页
        2.2.4 小结第36-37页
    2.3 “只有”的共时频率分布第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只是”的共时词汇化状态考察第39-51页
    3.1 “只是”的共时语义分类与词汇化状态第39-43页
        3.1.1 “只是”表示“判断”义第39-40页
        3.1.2 “只是”表示“限制范围”义第40-41页
        3.1.3 “只是”表示“持续不变”义第41-42页
        3.1.4 “只是”表示“轻微转折”义第42-43页
        3.1.5 小结第43页
    3.2 “只是”的共时句法环境与词汇化关系第43-49页
        3.2.1 谓语位置上的“只是”第43-45页
        3.2.2 状语位置上的“只是”第45-47页
        3.2.3 转折复句中的“只是”第47-48页
        3.2.4 小结第48-49页
    3.3 “只是”的共时频率分布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只要”的共时词汇化状态考察第51-60页
    4.1 “只要”的共时语义分类与词汇化状态第51-55页
        4.1.1 “只要”表示“仅仅要”义第51-54页
        4.1.2 “只要”表示“充分条件”义第54页
        4.1.3 小结第54-55页
    4.2 “只要”的共时句法环境与词汇化关系第55-58页
        4.2.1 谓语位置上的“只要”第55-56页
        4.2.2 特殊位置上的“只要”第56-57页
        4.2.3 小结第57-58页
    4.3 “只要”的共时频率分布第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五章 “只管”的共时词汇化状态考察第60-73页
    5.1 “只管”的共时语义分类与词汇化状态第60-65页
        5.1.1 “只管”表示“动作行为”义第60-62页
        5.1.2 “只管”表示“引进称谓对象”义第62-63页
        5.1.3 “只管”表示“只顾”义第63页
        5.1.4 “只管”表示“尽管”义第63-64页
        5.1.5 “只管”表示“虽然”义第64-65页
        5.1.6 小结第65页
    5.2 “只管”的共时句法环境与词汇化关系第65-71页
        5.2.1 谓语位置上的“只管”第65-67页
        5.2.2 状语位置上的“只管”第67-69页
        5.2.3 特殊位置上的“只管”第69-70页
        5.2.4 小结第70-71页
    5.3 “只管”的共时频率分布第71-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六章 结语第73-76页
    6.1 文章思路及主要结论第73-75页
    6.2 有待解决的问题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藤碱对戊四氮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政府扶持文化产业项目的模式及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