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9页 |
2.1 自我概念的提出 | 第16-17页 |
2.1.1 自我的映像性 | 第16-17页 |
2.2 自我概念 | 第17-22页 |
2.2.1 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 | 第17页 |
2.2.2 当代自我概念模型的观点 | 第17-18页 |
2.2.3 自我概念的特征 | 第18页 |
2.2.4 自我概念的结构特征 | 第18-21页 |
2.2.5 文化和自我概念结构 | 第21-22页 |
2.3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研究 | 第22-24页 |
2.3.1 概念界定 | 第22页 |
2.3.2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2.4 自我概念清晰性、自尊与心理韧性 | 第24-27页 |
2.4.1 自尊 | 第24页 |
2.4.2 心理韧性 | 第24-25页 |
2.4.3 自我概念清晰性、自尊 | 第25-26页 |
2.4.4 自我概念清晰性、自尊与心理韧性 | 第26-27页 |
2.5 自我概念清晰性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27-28页 |
2.6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的修订 | 第29-3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9页 |
3.2 工具 | 第29页 |
3.3 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3.4 研究设计 | 第30页 |
3.5 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的修订 | 第30-35页 |
3.5.1 项目分析 | 第30-32页 |
3.5.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3.5.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4页 |
3.5.4 相关分析 | 第34页 |
3.5.5 校标效度分析 | 第34-35页 |
3.5.6 信度分析 | 第35页 |
3.6 分析与讨论 | 第35-37页 |
3.6.1 量表维度 | 第35-36页 |
3.6.2 量表的信效度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自我概念清晰性、自尊和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 第37-47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4.2 研究工具 | 第37-38页 |
4.3 统计方法 | 第38页 |
4.4 研究设计 | 第38页 |
4.5 研究结果 | 第38-43页 |
4.5.1 青少年自我概念清晰性(SCC)的特点 | 第38-39页 |
4.5.2 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 | 第39-40页 |
4.5.3 青少年自尊的特点 | 第40-41页 |
4.5.4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 第41-42页 |
4.5.5 心理韧性的多重回归分析 | 第42页 |
4.5.6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2-43页 |
4.6 分析与讨论 | 第43-47页 |
4.6.1 青少年自我概念清晰性、自尊和心理韧性的特征分析 | 第43-45页 |
4.6.2 青少年自我概念清晰性、自尊和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4.6.3 青少年自我概念清晰性、自尊和心理韧性的回归分析 | 第46页 |
4.6.4 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47-48页 |
5.1 研究的不足 | 第47页 |
5.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果与结论 | 第48-49页 |
6.1 结果 | 第48页 |
6.1.1 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的修订 | 第48页 |
6.1.2 自我概念清晰性、自尊和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 第48页 |
6.2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 | 第54-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63-64页 |
承诺书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