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职业禁止制度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刑事职业禁止制度的概念、属性和价值 | 第10-20页 |
(一)基本概念界定 | 第10-13页 |
1.刑事职业禁止制度 | 第10-11页 |
2.刑事职业禁止与行政从业禁止的区别 | 第11-13页 |
(二)刑事职业禁止制度的属性 | 第13-17页 |
1.禁止令说 | 第13-14页 |
2.非刑罚处罚措施说 | 第14页 |
3.资格刑说 | 第14-15页 |
4.保安处分说 | 第15-17页 |
(三)刑事职业禁止制度的价值 | 第17-20页 |
1.预防犯罪 | 第17-18页 |
2.防卫社会 | 第18-19页 |
3.对罪犯的制裁更为合理 | 第19-20页 |
二、我国刑事职业禁止制度的法律构成 | 第20-25页 |
(一)刑事职业禁止制度的实体要件 | 第20-23页 |
1.对象条件 | 第20-21页 |
2.刑罚条件 | 第21-22页 |
3.危险性条件 | 第22页 |
4.法定后果 | 第22-23页 |
(二)刑事职业禁止制度的程序要件 | 第23-25页 |
1.职业禁止的提起 | 第23页 |
2.职业禁止的宣告 | 第23-24页 |
3.职业禁止的执行 | 第24-25页 |
三、我国刑事职业禁止制度的立法缺陷 | 第25-30页 |
(一)适用条件和适用时间不合理 | 第25-26页 |
1.适用对象狭窄 | 第25页 |
2.刑罚条件不明确 | 第25页 |
3.适用时间不合理 | 第25-26页 |
(二)适用程序不完善 | 第26-27页 |
1.刑法没有对司法机关之间的权力分配作出规定 | 第26页 |
2.刑法对执行程序的规范过于粗疏 | 第26-27页 |
3.刑法对当事人的救济措施没有规定 | 第27页 |
(三)欠缺刑事职业禁止的复权机制 | 第27-28页 |
(四)刑事职业禁止被行政性从业禁止架空 | 第28-30页 |
四、我国刑事职业禁止制度的立法完善 | 第30-36页 |
(一)完善适用条件与适用期限 | 第30-32页 |
1.完善刑事职业禁止的适用条件 | 第30-31页 |
2.加强刑事职业禁止适用期限的灵活性 | 第31-32页 |
(二)完善刑事职业禁止的适用程序 | 第32-34页 |
1.明确规定司法机关的权限 | 第32页 |
2.对执行作出明确规定 | 第32-33页 |
3.将“决定”改为“判决” | 第33页 |
4.职业禁止的执行 | 第33-34页 |
(三)建立刑事职业禁止的复权机制 | 第34-35页 |
(四)构建统一刑事职业禁止制度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