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

基于企业学习网的知识转移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导言第17-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7-19页
        1.1.1 知识成为企业生产的核心要素第17-18页
        1.1.2 知识转移的路径与社会网络第18页
        1.1.3 社会网络软件的发展第18-19页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9-22页
        1.2.1 相关领域研究的沿革第19-22页
        1.2.2 研究问题第22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1.3.1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3.2 研究意义第23页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第23-26页
        1.4.1 研究范围第23-25页
        1.4.2 研究对象第25-26页
    1.5 研究中的关键概念第26-29页
        1.5.1 知识第26-27页
        1.5.2 知识转移第27页
        1.5.3 知识共享第27页
        1.5.4 双因素理论第27-28页
        1.5.5 社会网络第28-29页
    1.6 论文框架第29-30页
    1.7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7.1 文献研究法第30页
        1.7.2 问卷调查法第30页
        1.7.3 社会网络分析法第30-31页
    1.8 研究创新点第31-32页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第32-68页
    2.1 知识转移的相关概念及其研究第32-62页
        2.1.1 知识第32-38页
        2.1.2 知识转移第38-59页
        2.1.3 知识共享第59-62页
    2.2 社会网络的相关概念及其研究第62-68页
        2.2.1 社会网络第62-64页
        2.2.2 弱联结优势第64-65页
        2.2.3 强联结优势第65页
        2.2.4 社会资本第65-66页
        2.2.5 结构洞理论第66-68页
3 知识共享动机的研究第68-105页
    3.1 研究方法第68-71页
        3.1.1 研究流程第68-69页
        3.1.2 研究方法列表第69-70页
        3.1.3 研究工具第70-71页
    3.2 理论模型设计第71页
    3.3 问卷设计第71-78页
        3.3.1 问卷题项设计第72-74页
        3.3.2 样本描述第74-75页
        3.3.3 量表校验第75-78页
    3.4 数据分析第78-104页
        3.4.1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78-85页
        3.4.2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85-93页
        3.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93-100页
        3.4.4 结构方程模型第100-104页
    3.5 调查结论第104-105页
4 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知识社区及其理论基础第105-133页
    4.1 知识社区内知识传播路径第105-114页
        4.1.1 知识传播网络结构建模第105-108页
        4.1.2 社会网络关系中节点影响力评价第108-112页
        4.1.3 社会网络关系中聚类和角色分析第112-114页
    4.2 传播路径优化(寻找结构洞和桥接点)第114-125页
        4.2.1 寻找角色节点第114-120页
        4.2.2 寻找代替节点第120-125页
    4.3 LDA主题模型第125-129页
    4.4 用户发布内容的价值计算第129-133页
5 知识社区实证数据分析第133-149页
    5.1 研究整体设计第133-136页
        5.1.1 知识社区概述第133-135页
        5.1.2 分析内容第135-136页
        5.1.3 分析思路第136页
        5.1.4 分析工具第136页
    5.2 知识关系分析第136-142页
        5.2.1 数据概况第137页
        5.2.2 各讨论帖的回复数分布第137-139页
        5.2.3 知识关系矩阵第139-140页
        5.2.4 中心度分析第140-141页
        5.2.5 密度分析第141页
        5.2.6 节点连接度分析第141-142页
    5.3 互动关系分析第142-147页
        5.3.1 数据概况第142-143页
        5.3.2 互动关系矩阵第143-144页
        5.3.3 中心度分析第144-146页
        5.3.4 邻近度分析第146-147页
        5.3.5 密度分析第147页
    5.4 知识关系和互动关系的相关性分析第147-148页
    5.5 分析结论第148-149页
6 对知识社区的干预设计及效果验证第149-166页
    6.1 系统干预及相关理论第149-150页
        6.1.1 干预的定义第149页
        6.1.2 全面系统干预理论第149-150页
    6.2 运用于知识社区的干预措施实践第150-151页
    6.3 以促进知识共享动机为目标的干预措施第151-154页
        6.3.1 数据收集与分析第151-152页
        6.3.2 干预措施第152页
        6.3.3 干预效果检验第152-154页
    6.4 以消除结构洞为目标的干预措施第154-161页
        6.4.1 数据收集与分析第154-158页
        6.4.2 干预措施第158-159页
        6.4.3 干预效果验证第159-161页
    6.5 以激励潜在专家为目标的干预措施第161-165页
        6.5.1 数据收集与分析第162-163页
        6.5.2 干预措施第163-164页
        6.5.3 干预效果验证第164-165页
    6.6 干预措施总结表第165-166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66-168页
    7.1 研究工作总结第166-167页
    7.2 后续研究展望第167-168页
附录 网上大学知识社区问卷调查第168-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91页
致谢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希腊汉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希腊外语培训机构”和“希腊中国友谊协会”为例
下一篇:多功能汽车行驶记录仪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