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农药防治(化学防治)论文--植物化学保护理论论文

除虫菊素和雷公藤红素的生物合成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第12-14页
        1.1.1 根癌农杆菌Ti质粒介导转化植物和冠瘿组织研究进展第12-13页
        1.1.2 发根农杆菌Ri质粒介导转化植物和发状根研究进展第13-14页
        1.1.3 不定根研究进展第14页
    1.2 植物次生代谢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1 诱导子对次生代谢的影响第15页
    1.3 除虫菊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1 除虫菊素在植物中分布第15-16页
        1.3.2 除虫菊素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第16页
        1.3.3 除虫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第16页
    1.4 雷公藤研究进展第16-18页
        1.4.1 雷公藤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第17页
        1.4.2 雷公藤主要成分研究第17页
        1.4.3 雷公藤医用研究进展第17-18页
    1.5 无公害农药研究进展第18-19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0页
第二章 除虫菊不定根诱导研究第20-25页
    2.1 试验材料第20页
        2.1.1 生物材料第20页
        2.1.2 主要试剂第20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0页
    2.2 试验方法第20-23页
        2.2.1 除虫菊不定根的获得第20-21页
        2.2.2 PCR检测第21-23页
        2.2.3 除虫菊不定根中除虫菊素的检测第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5页
        2.3.1 根癌农杆菌对除虫菊不定根诱导的影响第23页
        2.3.2 PCR鉴定结果第23-24页
        2.3.3 除虫菊不定根中除虫菊素的检测第24-25页
第三章 除虫菊冠瘿组织诱导研究第25-31页
    3.1 试验材料第25页
        3.1.1 生物材料第25页
        3.1.2 主要试剂第25页
        3.1.3 试验仪器第25页
    3.2 试验方法第25-27页
        3.2.1 除虫菊发状根和冠瘿组织的诱导第25-26页
        3.2.2 除虫菊发状根的双转化试验第26页
        3.2.3 除菌培养第26-27页
        3.2.4 冠瘿组织悬浮系的建立第27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7-31页
        3.3.1 根癌农杆菌对除虫菊无菌苗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27页
        3.3.2 不同条件对除虫菊发状根双转化影响第27-30页
        3.3.3 不同除菌方法对除菌效果的影响第30页
        3.3.4 不同抗生素对根癌农杆菌C58抑菌活性的影响第30页
        3.3.5 冠瘿组织悬浮系的建立第30-31页
第四章 不同真菌诱导子对除虫菊发状根的影响研究第31-36页
    4.1 试验材料第31页
        4.1.1 生物材料第31页
        4.1.2 主要试剂第31页
        4.1.3 试验仪器第31页
    4.2 试验方法第31-32页
        4.2.1 除虫菊发状根的获得第31页
        4.2.2 除虫菊发状根的继代放大培养第31页
        4.2.3 真菌诱导子处理除虫菊发状根试验第31-3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2-36页
        4.3.1 除虫菊发状根的继代培养第32-33页
        4.3.2 不同真菌诱导子对除虫菊发状根生长及除虫菊素含量的影响第33页
        4.3.3 真菌诱导子对除虫菊发状根生物活性的影响第33-36页
第五章 大量元素浓度对雷公藤不定根生长及雷公藤红素含量的影响第36-44页
    5.1 试验材料第36页
        5.1.1 生物材料第36页
        5.1.2 主要试剂第36页
        5.1.3 主要仪器设备第36页
    5.2 试验方法第36-39页
        5.2.1 雷公藤不定根的诱导和培养第36页
        5.2.2 改变大量元素比例的培养基中雷公藤不定根的培养和增长量的测定第36-37页
        5.2.3 雷公藤不定根及其培养基中雷公藤红素的分离提取和检测第37-39页
        5.2.4 雷公藤红素产量的计算第3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5.3.1 雷公藤红素回收率的检测第39-40页
        5.3.2 大量元素对雷公藤不定根中雷公藤红素含量的影响第40-44页
第六章 问题与讨论第44-46页
    6.1 除虫菊不定根生产除虫菊素的问题第44页
    6.2 根癌农杆菌C58除菌困难第44页
    6.3 真菌诱导子促进除虫菊发状根高效生产除虫菊素第44-45页
    6.4 雷公藤不定根生产雷公藤红素的可行性第45-46页
第七章 结论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4页
附图第54-62页
致谢第62-63页
个人简介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村上春树作品的存在主义美学特质研究
下一篇:基于景观连接度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评价与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