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野生动物生境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2.1 生境的含义 | 第11-12页 |
1.2.2 生境评价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3 景观连接度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4“3S”技术与生境适宜性评价 | 第15-18页 |
1.4.1“3S”技术在生境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4.2“3S”技术在生境适宜性评价中的前景和评价 | 第17-18页 |
1.5 神农架川金丝猴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8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5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1.3 气候 | 第22-23页 |
2.1.4 水文 | 第23页 |
2.1.5 土壤 | 第23-24页 |
2.1.6 植被类型 | 第24页 |
2.1.7 物种分布 | 第24-25页 |
2.2 神农架川金丝猴分布与种群数量 | 第25-26页 |
2.2.1 分布现状 | 第25页 |
2.2.2 种群数量 | 第25-26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8页 |
2.3.1 人口 | 第26页 |
2.3.2 地区经济发展 | 第26-28页 |
第3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8-38页 |
3.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3.1.1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3.1.2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0-38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30-34页 |
3.2.3 生境适宜性评价 | 第34-38页 |
3.2.3.1 生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3.2.3.2 生境适宜性评价过程 | 第36页 |
3.2.3.3 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 第36-38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8-54页 |
4.1 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准则 | 第38-39页 |
4.2 单因素生境适宜性评价 | 第39-49页 |
4.2.1 非生物因素 | 第39-45页 |
4.2.1.1 海拔因子 | 第39-40页 |
4.2.1.2 坡度因子 | 第40-42页 |
4.2.1.3 坡向因子 | 第42-43页 |
4.2.1.4 河流因子 | 第43-45页 |
4.2.2 生物因素 | 第45-47页 |
4.2.3 干扰因素 | 第47-49页 |
4.3 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49-54页 |
4.3.1 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4.3.2 生境评价单元与空间模拟分析 | 第49-51页 |
4.3.3 川金丝猴潜在适宜生境与实际适宜生境 | 第51-52页 |
4.3.4 干扰因素对川金丝猴生境变化的影响 | 第52-54页 |
第5章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保护策略与建议 | 第54-57页 |
5.1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存在的问题 | 第54-55页 |
5.2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保护策略和建议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58页 |
6.3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