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

我国立案登记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15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目的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3-15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页
        1.3.2 创新点第13-15页
2 立案登记制概述第15-21页
    2.1 立案登记制的界定第15-16页
        2.1.1 立案登记制的含义第15页
        2.1.2 立案登记制与立案审查制的区别第15-16页
    2.2 立案登记制的背景及历史沿革第16-17页
        2.2.1 立案登记制的产生背景第16-17页
        2.2.2 立案登记制的历史沿革第17页
    2.3 立案登记制的内容第17-18页
        2.3.1 立案登记制下的起诉条件第17-18页
        2.3.2 立案登记程序第18页
        2.3.3 立案登记的监督机制第18页
    2.4 实行立案登记的目的及理论依据第18-21页
        2.4.1 立案登记制的确立目的第18-19页
        2.4.2 立案登记制的理论基础第19-21页
3 国外立案登记模式比较与借鉴第21-25页
    3.1 大陆法系国家第21-22页
        3.1.1 法国案件登记第21页
        3.1.2 德国期日制第21-22页
    3.2 英美法系国家第22-23页
        3.2.1 英国令状与诉讼请求书第22页
        3.2.2 美国起诉便宜性第22-23页
    3.3 域外立案制度比较与借鉴第23-25页
        3.3.1 审查内容方面第23页
        3.3.2 起诉答辩程序方面第23-24页
        3.3.3 我国对域外立案制度的借鉴第24-25页
4 我国立案登记制的现状与问题第25-31页
    4.1 立案登记制的实施状况第25页
        4.1.1 各地数据统计分析第25页
        4.1.2 立案登记实施状况评价第25页
    4.2 立案登记制的实施成效第25-27页
        4.2.1 立案登记制实施的积极效果第25-26页
        4.2.2 立案登记制实施的消极影响第26-27页
    4.3 立案登记制度在我国存在的问题第27-31页
        4.3.1 对立案登记制的认识偏差第27-28页
        4.3.2 可诉性纠纷范围不明确第28-29页
        4.3.3 审查结构设置不合理第29页
        4.3.4 非法诉讼问题突出第29-30页
        4.3.5 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第30-31页
5 完善立案登记制的具体构想第31-37页
    5.1 完善立案登记制的实施条件第31-32页
        5.1.1 明确具体概念第31页
        5.1.2 明确纠纷可诉性范围第31-32页
        5.1.3 区分起诉要件与诉讼要件第32页
    5.2 完善立案程序设计第32-34页
        5.2.1 构建审前程序第32-33页
        5.2.2 调整立案职能及人员配置第33-34页
        5.2.3 案件繁简分流第34页
    5.3 完善立案登记制救济程序第34-37页
        5.3.1 确立缠诉、滥诉预防和惩罚制度第34-35页
        5.3.2 确立立案听证制度第35页
        5.3.3 设立提高审级起诉制度第35-36页
        5.3.4 强化对立案登记的监督制约第36-37页
结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1页
后记第4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刑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
下一篇:论技术侦查与隐私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