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2 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技术侦查与隐私权保护的概述 | 第12-15页 |
2.1 技术侦查的基本理论 | 第12-13页 |
2.1.1 技术侦查的概念 | 第12页 |
2.1.2 技术侦查的特征 | 第12-13页 |
2.2 隐私权的基本理论 | 第13-14页 |
2.2.1 隐私权的概念 | 第13页 |
2.2.2 隐私权的性质 | 第13-14页 |
2.3 技术侦查中隐私权保护范围的界定标准 | 第14-15页 |
3 技术侦查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 | 第15-18页 |
3.1 技术侦查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 | 第15页 |
3.1.1 技术侦查对个人隐私权的影响 | 第15页 |
3.1.2 公民隐私权救济存在困难 | 第15页 |
3.2 技术侦查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 | 第15-18页 |
3.2.1 技术侦查的合理性 | 第16页 |
3.2.2 实现技术侦查与隐私权保护平衡的可能性 | 第16-18页 |
4 我国技术侦查与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 第18-23页 |
4.1 我国技术侦查与隐私权保护的现行立法梳理 | 第18-19页 |
4.1.1 我国技术侦查的立法现状 | 第18页 |
4.1.2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现状 | 第18-19页 |
4.2 我国技术侦查中隐私权保护的不足 | 第19-23页 |
4.2.1 技术侦查制度的不足 | 第19-20页 |
4.2.2 隐私权保护的范围不明 | 第20页 |
4.2.3 证据材料规定单薄 | 第20-21页 |
4.2.4 技术侦查制度的监督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 第21页 |
4.2.5 隐私权的权利救济保障不力 | 第21-23页 |
5 技术侦查中隐私权保护的域外分析与评价 | 第23-27页 |
5.1 技术侦查中对隐私权保护的域外考察 | 第23-25页 |
5.1.1 美国技术侦查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监听为例 | 第23-24页 |
5.1.2 德国技术侦查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监听为例 | 第24-25页 |
5.1.3 英国技术侦查中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 第25页 |
5.2 域外技术侦查制度中隐私权保护的评价 | 第25-27页 |
6 完善我国技术侦查制度中隐私权保护的建议 | 第27-34页 |
6.1 细化技术侦查的适用规范 | 第27-29页 |
6.1.1 细化技术侦查适用范围 | 第27页 |
6.1.2 明确技术侦查种类 | 第27-28页 |
6.1.3 明确技术侦查适用条件 | 第28页 |
6.1.4 明确技术侦查的适用对象 | 第28-29页 |
6.2 立法上明确技术侦查中的隐私权保护 | 第29-30页 |
6.2.1 确立隐私权独立人格权的法律地位 | 第29页 |
6.2.2 明确隐私权保护的内容与范围 | 第29页 |
6.2.3 明确隐私权的司法救济途径 | 第29-30页 |
6.3 完善技术侦查所获证据材料的具体规定 | 第30-31页 |
6.3.1 明确技术侦查的证据用途 | 第30页 |
6.3.2 完善证据材料的保密方式和保存制度 | 第30页 |
6.3.3 完善庭外核实程序 | 第30-31页 |
6.4 规范审批机制 | 第31-32页 |
6.4.1 明确技术侦查的审批主体 | 第31页 |
6.4.2 规范审批程序 | 第31-32页 |
6.5 健全隐私权保障救济机制 | 第32-34页 |
6.5.1 完善当事人权利体系 | 第32页 |
6.5.2 建立技术侦查报告制度 | 第32-33页 |
6.5.3 增加违法技术侦查的制裁规定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后记 | 第39-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