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青蒿二烯与青蒿素 | 第9页 |
1.2 合成生物学方法应用于青蒿二烯的生产 | 第9-12页 |
1.2.1 合成生物学在萜类化合物合成领域的研究 | 第9-11页 |
1.2.2 合成生物学方法生产青蒿二烯进展 | 第11-12页 |
1.3 人工酿酒酵母菌株中青蒿二烯代谢网络设计与构建 | 第12-14页 |
1.3.1 MVA途径关键基因的上调设计 | 第12页 |
1.3.2 青蒿二烯合成竞争途径的调控 | 第12-13页 |
1.3.3 酿酒酵母外源基因模块的整合表达策略 | 第13-14页 |
1.4 生产萜类化合物的人工酿酒酵母菌株的发酵优化 | 第14-15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5页 |
2.1.1 工具酶和试剂 | 第17-19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2.1.3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制 | 第20-22页 |
2.1.4 质粒和菌株 | 第22-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42页 |
2.2.1 基因元件操作 | 第25-29页 |
2.2.2 质粒构建 | 第29-33页 |
2.2.3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33-34页 |
2.2.4 重组克隆的筛选 | 第34页 |
2.2.5 酿酒酵母转化 | 第34-35页 |
2.2.6 重组酿酒酵母克隆的筛选 | 第35-36页 |
2.2.7 酿酒酵母人工细胞的发酵 | 第36页 |
2.2.8 发酵产物的检测 | 第36-39页 |
2.2.9 工程酿酒酵母菌株转录水平检测 | 第39-42页 |
第三章 生产青蒿二烯的人工酵母细胞的构建 | 第42-52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酵母内源MVA途径过表达和青蒿二烯合成模块的构建 | 第42-44页 |
3.3 青蒿二烯合成途径人工酵母菌株的构建及发酵验证 | 第44-48页 |
3.4 过表达模块转录水平的分析 | 第48-49页 |
3.5 底盘细胞对青蒿二烯生产的影响 | 第49-51页 |
3.6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生产青蒿二烯的人工酵母细胞的发酵优化 | 第52-62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摇瓶发酵实验培养基成分优化 | 第52-56页 |
4.2.1 培养基种类及培养基中糖浓度优化 | 第52-55页 |
4.2.2 培养基氮源浓度优化 | 第55-56页 |
4.3 发酵罐发酵条件优化 | 第56-61页 |
4.3.1 发酵罐中溶氧对青蒿二烯产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2 氨基酸浓度对发酵罐中青蒿二烯产量的影响 | 第58-61页 |
4.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青蒿二烯合成竞争路径的下调研究 | 第62-68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FPP竞争路径的优化调控 | 第62-64页 |
5.2.1 鲨烯合成途径的设计 | 第62-63页 |
5.2.2 ERG9启动子更换模块质粒的构建 | 第63页 |
5.2.3 鲨烯及麦角固醇合成途径的调控 | 第63-64页 |
5.3 人工菌株SyBE_Sc00011112的发酵检测和途径分析 | 第64-67页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