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微藻的应用价值 | 第9页 |
1.2 真核微藻遗传转化研究 | 第9-14页 |
1.2.1 选择性标记 | 第10-11页 |
1.2.2 启动子选择 | 第11-12页 |
1.2.3 转化方法 | 第12-14页 |
1.3 雨生红球藻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3.1 雨生红球藻生物学特征 | 第14-16页 |
1.3.2 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 | 第16-17页 |
1.3.3 雨生红球藻遗传转化的研究 | 第17页 |
1.4 寇氏隐甲藻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4.1 寇氏隐甲藻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1.4.2 利用寇氏隐甲藻生产DHA | 第18-19页 |
1.4.3 寇氏隐甲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5 假定蛋白的功能分析 | 第19-22页 |
1.5.1 直接预测法 | 第21-22页 |
1.5.2 模块预测法 | 第22页 |
1.5.3 蛋白质功能分类体系 | 第22页 |
1.6 集胞藻PCC 6803—蓝细菌模式菌株 | 第22-23页 |
1.7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雨生红球藻转化系统构建 | 第25-38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8-32页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6页 |
2.2.1 雨生红球藻对草丁膦的敏感性 | 第32-34页 |
2.2.2 18S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抗性片段的验证 | 第34页 |
2.2.3 融合PCR产物验证 | 第34-35页 |
2.2.4 电击转化条件的确定和PCR验证 | 第35-36页 |
2.2.5 转化细胞在液体抗性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寇氏隐甲藻遗传转化系统构建 | 第38-46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4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8-40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3.2.1 寇氏隐甲藻对潮霉素B的敏感性 | 第41-42页 |
3.2.2 18S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抗性片段的验证 | 第42-43页 |
3.2.3 融合PCR产物验证 | 第43-44页 |
3.2.4 电击转化 | 第44-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集胞藻PCC 6803 假定蛋白功能注释 | 第46-59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5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4.2.1 插补缺失值 | 第51-52页 |
4.2.2 双色网络的建立 | 第52-55页 |
4.2.3 假定蛋白功能推测 | 第55-56页 |
4.2.4 功能推测验证 | 第56-58页 |
4.2.5 多个集胞藻PCC 6803假定蛋白的可能功能 | 第58页 |
4.3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59-60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表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