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

页岩气藏不稳定压力动态及产量递减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4页
        1.2.1 页岩气渗流特征及解吸扩散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压裂水平井渗流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3 气液两相流动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4 页岩气不稳定试井理论及产能分析研究现状第21-24页
    1.3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第24-25页
        1.3.1 研究目标第24-25页
        1.3.2 技术路线第25页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第25-28页
        1.4.1 完成的主要工作第25-27页
        1.4.2 主要创新点第27-28页
第2章 页岩气藏地质特征及吸附解吸扩散规律第28-43页
    2.1 页岩气藏成藏机理第28-31页
        2.1.1 成藏条件第28页
        2.1.2 成岩作用第28-29页
        2.1.3 成藏作用第29-31页
    2.2 页岩气藏储层特征第31-35页
        2.2.1 储层矿物组成第31-32页
        2.2.2 储层孔隙及裂缝结构第32-34页
        2.2.3 储层温度和压力第34页
        2.2.4 储层渗透率第34-35页
        2.2.5 储集特征第35页
    2.3 页岩气吸附解吸特征第35-38页
        2.3.1 页岩气吸附机理第35-37页
        2.3.2 页岩气解吸附特征第37-38页
    2.4 页岩气解吸气扩散规律第38-42页
        2.4.1 页岩气渗流及运移规律第38-40页
        2.4.2 解吸气扩散类型第40-41页
        2.4.3 页岩气产出特征第41-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气藏渗流模型建立及数学求解方法第43-51页
    3.1 气藏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3-46页
        3.1.1 运动方程第43页
        3.1.2 状态方程第43页
        3.1.3 连续性方程第43-45页
        3.1.4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第45-46页
    3.2 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第46-50页
        3.2.1 Laplace变换及其数值反演算法第46-48页
        3.2.2 Green函数及源函数法第48-49页
        3.2.3 特征值法第49-50页
        3.2.4 正交变换法第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及产量递减研究第51-77页
    4.1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模型的建立第51-58页
        4.1.1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物理模型第51-52页
        4.1.2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数学模型第52-55页
        4.1.3 拟稳态扩散和非稳态扩散表达式第55-58页
    4.2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模型求解第58-65页
        4.2.1 顶底封闭边界第60-63页
        4.2.2 顶底混合边界第63-65页
    4.3 压力动态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第65-71页
        4.3.1 压力动态特征曲线第65-66页
        4.3.2 敏感性分析第66-71页
    4.4 产量递减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第71-76页
        4.4.1 产量递减特征曲线第71-73页
        4.4.2 敏感性分析第73-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5章 多种渗流机理影响的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及产量递减规律第77-102页
    5.1 页岩气藏储层低渗低孔渗流特征第77-78页
        5.1.1 启动压力梯度第77-78页
        5.1.2 滑脱效应第78页
    5.2 多种渗流机理影响的单一介质页岩气压裂水平井模型第78-84页
        5.2.1 单一介质模型的建立第79页
        5.2.2 单一介质模型的求解第79-84页
    5.3 多种渗流机理影响的双重介质页岩气压裂水平井模型第84-88页
        5.3.1 双重介质模型的建立第85页
        5.3.2 双重介质模型的求解第85-88页
    5.4 压力动态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第88-95页
        5.4.1 单一介质模型压力动态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第89-92页
        5.4.2 双重介质模型压力动态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第92-95页
    5.5 产量递减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第95-101页
        5.5.1 单一介质模型产量递减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第95-98页
        5.5.2 双重介质模型产量递减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第98-101页
    5.6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6章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两相渗流理论及产量递减规律第102-130页
    6.1 两相流动成因及产出机理第102-104页
        6.1.1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两相流动成因第102-103页
        6.1.2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两相产出机理第103-104页
    6.2 两相流动物理及数学模型第104-112页
        6.2.1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两相流动物理模型第104-105页
        6.2.2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两相流动数学模型第105-112页
    6.3 基于正交变换法的两相流模型求解第112-118页
        6.3.1 各向封闭边界第112-115页
        6.3.2 顶底封闭水平向无限大边界第115-118页
    6.4 页岩气藏两相流压力动态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第118-124页
        6.4.1 压力动态特征曲线及阶段划分第118-120页
        6.4.2 敏感性分析第120-124页
    6.5 页岩气藏两相流产量递减特征及敏感性分析第124-128页
        6.5.1 产量递减特征曲线及阶段划分第124-125页
        6.5.2 敏感性分析第125-128页
    6.6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7章 页岩气藏压力动态及产量递减实例分析第130-134页
    7.1 压力动态实例分析第130-132页
        7.1.1 拟压力曲线拟合法第130页
        7.1.2 实例分析第130-132页
    7.2 产量递减实例分析第132-134页
        7.2.1 气藏生产数据的处理第132页
        7.2.2 实例分析第132-134页
第8章 结论及建议第134-137页
    8.1 结论第134-135页
    8.2 建议第135-137页
致谢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51页
附录A第151-153页
附录B第153-155页
附录C第155-15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致密气藏微观流动模拟研究
下一篇:裂缝性储层强化封堵承压能力模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