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储层强化封堵承压能力模型与方法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1.2.1 工作液漏失损害 | 第13-16页 |
1.2.2 调控应力场 | 第16-20页 |
1.2.3 封堵漏失通道 | 第20-21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1.3 关键科学问题 | 第2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4-27页 |
第2章 裂缝性储层承压失稳机理 | 第27-48页 |
2.1 裂缝性储层工作液漏失损害模式 | 第27-40页 |
2.1.1 裂缝性储层物性与裂缝发育特征 | 第27-34页 |
2.1.2 裂缝性储层工作液漏失损害分析 | 第34-40页 |
2.2 裂缝性储层封堵承压能力影响因素 | 第40-43页 |
2.2.1 裂缝封堵层结构破坏 | 第40-41页 |
2.2.2 储层裂缝延伸 | 第41-42页 |
2.2.3 渗流效应与地层压力衰竭 | 第42-43页 |
2.3 裂缝性储层封堵承压失稳模式与预测 | 第43-47页 |
2.3.1 裂缝性储层封堵承压失稳模式 | 第43-45页 |
2.3.2 裂缝性储层封堵承压能力预测思路 | 第45-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裂缝封堵层承压能力模型 | 第48-71页 |
3.1 裂缝封堵层承压失稳机理 | 第48-54页 |
3.1.1 裂缝封堵层多尺度结构 | 第48-51页 |
3.1.2 裂缝封堵层受力分析 | 第51-53页 |
3.1.3 裂缝封堵层承压失稳模式 | 第53-54页 |
3.2 裂缝封堵层摩擦失稳强度模型 | 第54-57页 |
3.2.1 裂缝闭合压力 | 第54-56页 |
3.2.2 裂缝封堵层摩擦失稳强度 | 第56-57页 |
3.3 裂缝封堵层剪切失稳强度模型 | 第57-64页 |
3.3.1 颗粒封堵层剪切失稳强度 | 第57-60页 |
3.3.2 纤维剪切强度增量 | 第60-63页 |
3.3.3 纤维—颗粒封堵层剪切失稳强度 | 第63-64页 |
3.4 裂缝封堵层承压能力影响参数分析 | 第64-70页 |
3.4.1 封堵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65-68页 |
3.4.2 封堵材料几何性质的影响 | 第68-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裂缝性储层封堵后裂缝延伸压力模型 | 第71-91页 |
4.1 考虑封堵作用的裂缝延伸物理模型 | 第71-73页 |
4.2 考虑封堵作用的裂缝延伸压力数学模型 | 第73-82页 |
4.2.1 断裂力学裂缝延伸基本理论 | 第73-75页 |
4.2.2 封堵后裂缝延伸压力模型 | 第75-80页 |
4.2.3 模型求解 | 第80-82页 |
4.3 裂缝延伸压力影响参数分析 | 第82-90页 |
4.3.1 地应力参数的影响 | 第82-83页 |
4.3.2 岩石力学参数影响 | 第83-85页 |
4.3.3 裂缝参数影响 | 第85-87页 |
4.3.4 封堵参数影响 | 第87-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裂缝性储层封堵承压能力强化方法 | 第91-125页 |
5.1 裂缝性储层封堵承压能力强化机理 | 第91-96页 |
5.1.1 裂缝性储层封堵承压能力预测模型 | 第91-92页 |
5.1.2 裂缝封堵层承压能力强化方法 | 第92-94页 |
5.1.3 裂缝延伸压力强化方法 | 第94-96页 |
5.2 裂缝性储层封堵材料选择方法 | 第96-117页 |
5.2.1 参数优化实验设计 | 第96-105页 |
5.2.2 参数优化实验结果 | 第105-116页 |
5.2.3 封堵材料选择原则 | 第116-117页 |
5.3 裂缝性储层封堵承压能力强化策略 | 第117-119页 |
5.4 现场应用实例 | 第119-12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5-128页 |
6.1 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建议 | 第126-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