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1.2.1 岩石孔隙结构表征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孔隙网络模型构建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3 孔隙尺度模拟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 第21-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2章 常规砂岩孔隙网络模型构建 | 第25-49页 |
2.1 数字岩心构建 | 第25-35页 |
2.1.1 岩样CT扫描 | 第25-29页 |
2.1.2 图像处理 | 第29-31页 |
2.1.3 数字岩心建模结果 | 第31-35页 |
2.2 真实孔隙网络模型构建 | 第35-43页 |
2.2.1 最大球法 | 第35-39页 |
2.2.2 孔隙网络模型构建结果 | 第39-43页 |
2.3 孔隙网络模拟原理 | 第43-45页 |
2.3.1 准静态和动态流动过程 | 第43-44页 |
2.3.2 模拟原理及方法 | 第44页 |
2.3.3 参数计算 | 第44-45页 |
2.4 孔隙网络模型准确性评价 | 第45-47页 |
2.4.1 模型可靠性评价 | 第45-46页 |
2.4.2 常规孔隙网络建模方法的局限性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低渗致密砂岩、页岩孔隙网络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 第49-73页 |
3.1 低渗致密砂岩孔隙网络建模方法研究 | 第49-53页 |
3.1.1 压汞实验 | 第49-51页 |
3.1.2 结合CT图像和压汞数据的孔隙网络建模新方法 | 第51-53页 |
3.2 低渗致密砂岩孔隙网络模型构建结果 | 第53-58页 |
3.2.1 低渗致密砂岩孔隙网络模型 | 第53-58页 |
3.2.2 模型可靠性分析 | 第58页 |
3.3 页岩基质孔隙网络建模方法研究 | 第58-67页 |
3.3.1 氮气吸附实验原理 | 第59-62页 |
3.3.2 实验结果 | 第62-65页 |
3.3.3 基于氮气吸附数据的页岩孔隙网络建模新方法 | 第65-67页 |
3.4 页岩孔隙网络模型构建结果 | 第67-72页 |
3.4.1 表征体元分析 | 第67-69页 |
3.4.2 页岩孔隙网络模型 | 第69-70页 |
3.4.3 模型结构参数 | 第70-72页 |
3.4.5 模型可靠性分析 | 第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微纳尺度气体流动模拟方法研究 | 第73-91页 |
4.1 纳微米孔喉甲烷流态划分 | 第73-74页 |
4.2 气体输运机制及描述方程 | 第74-84页 |
4.2.1 吸附-解吸 | 第74-77页 |
4.2.2 表面扩散 | 第77-79页 |
4.2.3 Darcy渗流 | 第79-80页 |
4.2.4 滑脱效应 | 第80-82页 |
4.2.5 Knudsen扩散 | 第82-84页 |
4.3 孔喉单元甲烷流动模型 | 第84-86页 |
4.3.1 物理模型及假设条件 | 第84-85页 |
4.3.2 孔喉单元单相气体流动模型 | 第85-86页 |
4.4 孔隙网络甲烷流动模型 | 第86-90页 |
4.4.1 孔隙网络流动模型 | 第86-88页 |
4.4.2 模型求解 | 第88-9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气藏渗流特征及输运机制分析 | 第91-115页 |
5.1 基础参数及模拟流程 | 第91-93页 |
5.1.1 气体高压物性 | 第91-92页 |
5.1.2 主要模拟参数 | 第92页 |
5.1.3 模拟流程 | 第92-93页 |
5.2 孔喉单元气体流动特征分析 | 第93-101页 |
5.2.1 流动通量及渗透率 | 第93-95页 |
5.2.2 不同输运机制对甲烷流动的影响 | 第95-101页 |
5.3 不同类型储层气体流动特征分析 | 第101-110页 |
5.3.1 低渗致密砂岩流动特征 | 第101-106页 |
5.3.2 页岩基质流动特征 | 第106-110页 |
5.4 储层物性与气体输运机制关系研究 | 第110-113页 |
5.4.1 储层物性评价参数选取 | 第111页 |
5.4.2 运移机制分析 | 第111-11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5-117页 |
6.1 结论 | 第115-116页 |
6.2 建议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