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高职教育校企关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对高职教育校企项目合作关系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3.3 对高职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4 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4.1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5-17页 |
1.4.2 校企关系 | 第17-18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校企关系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2.1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0-21页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2页 |
2.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22-24页 |
3 中德高职教育体系及校企关系的比较维度 | 第24-34页 |
3.1 中国高职教育体系框架 | 第24-26页 |
3.2 德国高职教育体系框架 | 第26-29页 |
3.2.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 第26-28页 |
3.2.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 第28-29页 |
3.3 高职教育校企关系比较的维度及核心要素 | 第29-34页 |
3.3.1 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 第29-32页 |
3.3.2 校企项目合作形式 | 第32-33页 |
3.3.3 政府角色定位 | 第33-34页 |
4 中德高职教育校企关系的比较分析 | 第34-48页 |
4.1 人才培养关系 | 第34-42页 |
4.1.1 人才培养目标 | 第34-36页 |
4.1.2 课程体系 | 第36-38页 |
4.1.3 专业设置 | 第38-39页 |
4.1.4 培养途径 | 第39-41页 |
4.1.5 培养评价 | 第41-42页 |
4.2 校企项目合作关系 | 第42-44页 |
4.3 政府协调关系 | 第44-48页 |
5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关系的完善路径探讨 | 第48-53页 |
5.1 高职院校与企业关系的模型构建 | 第48-49页 |
5.2 完善校企合作关系的路径探讨 | 第49-53页 |
5.2.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 第49-50页 |
5.2.2 推动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建设 | 第50-51页 |
5.2.3 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 | 第51-53页 |
6 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第53-54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53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校企合作访谈报告 | 第60-6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