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4-17页 |
1.2.3 已有研究的成果及不足 | 第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3.2 案例分析法 | 第17页 |
1.3.3 访谈法 | 第17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的重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的难点 | 第18页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医疗卫生服务及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分析 | 第19-24页 |
2.1 医疗卫生服务的涵义 | 第19-20页 |
2.2 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 | 第20-21页 |
2.2.1 医疗卫生服务与其他商品的区别 | 第20页 |
2.2.2 医疗卫生服务的属性类别 | 第20-21页 |
2.3 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特点 | 第21-24页 |
3 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中引入PPP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分析 | 第24-35页 |
3.1 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中引入PPP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24-26页 |
3.1.1 PPP的定义 | 第24-25页 |
3.1.2 PPP的主要类型 | 第25-26页 |
3.1.3 医疗卫生服务特殊性决定的提供方式多样性 | 第26页 |
3.2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6-29页 |
3.2.1 政府投入不足导致优质医疗资源紧缺 | 第27-28页 |
3.2.2 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公平性问题 | 第28-29页 |
3.2.3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求失衡 | 第29页 |
3.3 新医改后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导向 | 第29-31页 |
3.3.1 政府承担基本医疗 | 第29-30页 |
3.3.2 鼓励社会办医 | 第30页 |
3.3.3 发展政府购买服务的医疗卫生提供方式 | 第30-31页 |
3.4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PPP模式的应用类型 | 第31-35页 |
3.4.1 引入PPP建设医院基础设施 | 第31-32页 |
3.4.2 医院业务外包 | 第32页 |
3.4.3 卫生保健及开展医学研究 | 第32-33页 |
3.4.4 社区卫生服务民营化 | 第33-34页 |
3.4.5 医疗保障方面引入PPP | 第34-35页 |
4 医疗卫生服务提供PPP的运作:宁波“云医院”建设个案分析 | 第35-46页 |
4.1 宁波“云医院”建设背景分析 | 第35-37页 |
4.1.1 经济困境:宁波市各级财政对医疗卫生服务投入低于其他公共事业支出 | 第35页 |
4.1.2 供求困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实际就诊需求的不平衡 | 第35-36页 |
4.1.3 实施PPP的可行性条件:宁波市医疗卫生事业的现有基础 | 第36-37页 |
4.2 宁波“云医院”建设PPP模式类型分析 | 第37-39页 |
4.2.1 融资及建设的合作双方优势互补 | 第38页 |
4.2.2 运营管理的政策支持 | 第38-39页 |
4.2.3 医疗服务的模块化外包与特许权利 | 第39页 |
4.3 宁波“云医院”运作机制 | 第39-41页 |
4.3.1 激励机制:基于权力运作下的政策制定及制度安排 | 第39-40页 |
4.3.2 监督机制:多元主体监督管理约束(质量、成本、过程监督) | 第40页 |
4.3.3 评估机制:政府、服务对象评估 | 第40-41页 |
4.3.4 协调机制:公立医院优质医务人才的合理流动 | 第41页 |
4.4 宁波“云医院”成效 | 第41-43页 |
4.4.1 整合优质医疗资源 | 第41-42页 |
4.4.2 满足差异化医疗服务需求 | 第42-43页 |
4.4.3 保障医疗服务安全性 | 第43页 |
4.4.4 缓解医疗服务财政投入不足 | 第43页 |
4.5 宁波“云医院”的潜在问题 | 第43-46页 |
4.5.1 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与社会资本趋利性的矛盾 | 第43页 |
4.5.2 医疗行业特殊性催生的政治、经济、运营风险 | 第43-45页 |
4.5.3 合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服务转移接管及资产处理困难 | 第45页 |
4.5.4 法律法规及政策不完备性可能带来的问题 | 第45-46页 |
5 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中引入PPP模式的建议 | 第46-50页 |
5.1 政府部门构建确保公益性的制度框架 | 第46-47页 |
5.1.1 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 | 第46页 |
5.1.2 挑选有契约精神及运营实力的合作伙伴 | 第46-47页 |
5.1.3 合同中约定对管理、质量、收费等的要求 | 第47页 |
5.2 合作各方基于各自角色定位的风险管理 | 第47-48页 |
5.2.1 运营管理方内部风险识别、控制体系建设 | 第47页 |
5.2.2 政府对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和依法执业的全面监管 | 第47页 |
5.2.3 双方约定风险分担原则及争议解决方式 | 第47-48页 |
5.3 对绩效评估、质量管理及退出机制的建设 | 第48-49页 |
5.3.1 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医疗服务提供质量及效能的评估 | 第48页 |
5.3.2 合作终止条件及医疗卫生服务项目转移交接的设置 | 第48-49页 |
5.4 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 第49-50页 |
6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