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基工程论文

公路黄土坝式路堤汛限水位及涵洞泄洪力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黄土坝式路堤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黄土坝式路堤汛限水位有关水文和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现存问题及研究目的第16-18页
        1.3.1 现存问题第16-17页
        1.3.2 研究目的第17-18页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18-20页
        1.4.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研究思路第19-20页
第二章 设计方法理论及步骤构建第20-28页
    2.1 涵洞设置与否及泄洪力基础理论第20-23页
        2.1.1 涵洞设置与否及泄洪力计算第20-21页
        2.1.2 工程分类及设计洪水标准第21-23页
    2.2 水量平衡原理第23-24页
    2.3 设计方法理论基础第24-26页
    2.4 设计方法步骤构建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总损失率QZS计算方法及理想均值水位H的确定方法第28-42页
    3.1 总损失率QZS计算方程第28-37页
        3.1.1 年入库量QNRL的计算方法第28-29页
        3.1.2 蒸发率QZF的计算方法第29-30页
        3.1.3 库岸渗漏率QKA的计算方法第30-32页
        3.1.4 绕坝渗漏率QRB的计算方法第32-36页
        3.1.5 总损失率QZS计算方程第36-37页
    3.2 构建水位-总损失率QZS曲线第37-38页
    3.3 理想均值水位H的确定方法第38-39页
    3.4 水面面积S和库岸线长度l常用测量方法第39-41页
        3.4.1 全站仪测量方法第39-40页
        3.4.2 GPS-RTK测量方法第40页
        3.4.3 其他方法第40-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库容V计算方法及汛限水位(H +h’)的确定方法第42-53页
    4.1 库容V的计算方法第42-43页
    4.2 构建水位H-库容V曲线第43页
    4.3 汛限水位的确定方法第43-44页
    4.4 模拟不同库型对理想均值水位H、上下限水位影响因素分析第44-52页
        4.4.1 模拟库型A与模拟库型B的研究分析第44-48页
        4.4.2 模拟库型C与模拟库型D的研究分析第48-52页
        4.4.3 模拟库型对比结论第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泥沙淤积的影响第53-57页
    5.1 泥沙淤积的危害第53页
    5.2 泥沙的主要来源及产沙量的计算方法第53-54页
        5.2.1 泥沙的主要来源第53-54页
        5.2.2 产沙量的计算方法第54页
    5.3 泥沙淤积对坝式路堤的影响第54-56页
    5.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六章 实例计算及分析第57-81页
    6.1 实测库区简介第57页
    6.2 本文采用测绘方法简介第57-59页
        6.2.1 水面面积S测量设备—激光线测距仪第57-58页
        6.2.2 地下水水位分布测量—地质雷达探测仪第58-59页
    6.3 库区测绘结果及分析第59-67页
        6.3.1 库区整体情况及上游测量分析第59-60页
        6.3.2 路堤相关参数测量第60-61页
        6.3.3 水面面积S测量第61-63页
        6.3.4 地下水水位分布测量及结果分析第63-66页
        6.3.5 测量结论第66-67页
    6.4 有关参数确定第67-69页
        6.4.1 年降雨量p和年入库量QNRL确定第67页
        6.4.2 年蒸发率QZF确定第67-68页
        6.4.3 渗透系数K的确定第68页
        6.4.4 L1、L2和L的确定第68页
        6.4.5 库区相关参数汇总表第68-69页
    6.5 理想均值水位H、上下限水位的确定第69-76页
        6.5.1 构建相关曲线第69-73页
        6.5.2 理想均值水位H的确定第73-74页
        6.5.3 汛限水位及下限水位的确定第74-76页
    6.6 涵洞设置与否及泄洪力设计第76页
    6.7 与已有文献进行对比第76-79页
        6.7.1 文献[4]中已有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6-78页
        6.7.2 文献[7]中已有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8-79页
    6.8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结论及展望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生物质碳基催化剂的绿色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垂穗披碱草青贮饲料中乳酸菌多样性及优势菌种的发酵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