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1.1 帕金森病的简介 | 第13-14页 |
1.2 多巴胺代谢与帕金森病 | 第14-16页 |
1.2.1 多巴胺代谢与氧化应激 | 第14-15页 |
1.2.2 多巴胺代谢失衡与帕金森病 | 第15-16页 |
1.3 帕金森病内源性神经毒素致病假说 | 第16-24页 |
1.3.1 帕金森病氧化应激致病假说 | 第16-17页 |
1.3.2 线粒体损伤学说 | 第17-18页 |
1.3.3 外源性神经毒素致病学说 | 第18-19页 |
1.3.4 内源性神经毒素 | 第19-22页 |
1.3.5 内源性神经毒素恶性循环假说 | 第22-24页 |
1.4 糖尿病型帕金森 | 第24-27页 |
1.4.1 糖尿病的简介 | 第24页 |
1.4.2 糖尿病患帕金森病的临床上的研究 | 第24-25页 |
1.4.3 糖尿病与帕金森病机制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5 ADTIQ与糖尿病帕金森病 | 第27-29页 |
1.5.1 ADTIQ的生成简介 | 第27-28页 |
1.5.2 ADTIQ的糖尿病型帕金森病假说 | 第28-29页 |
1.6 氨基脲敏感的胺氧化酶(SSAO) | 第29-31页 |
1.6.1 SSAO的简介 | 第29-30页 |
1.6.2 SSAO与糖尿病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52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2-35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耗材 | 第32-33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33-35页 |
2.2 实验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2.2.1 SH-SY5Y细胞培养以及实验所用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2.2.2 HUAEC细胞模型的培养 | 第35-36页 |
2.2.3 HEK细胞模型的培养 | 第36页 |
2.2.4 2型糖尿病SD大鼠模型 | 第36-37页 |
2.2.5 转基因动物实验 | 第37-38页 |
2.3 ADTIQ合成和相关物质质谱检测的方法 | 第38-40页 |
2.3.1 ADTIQ的合成 | 第38-39页 |
2.3.2 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的(HPLC-MS)检测方法 | 第39页 |
2.3.3 质谱检测样品准备 | 第39-40页 |
2.3.4 HPLC/MS法检测SSAO活性 | 第40页 |
2.4 细胞凋亡以及损伤的检测方法 | 第40-43页 |
2.4.1 细胞存活率检测(MTT法) | 第40-41页 |
2.4.2 流式测定细胞凋亡 | 第41页 |
2.4.3 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的测定方法(MDA法) | 第41-42页 |
2.4.4 JC-1 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 第42页 |
2.4.5 过氧化氢含量的检测 | 第42-43页 |
2.4.6 细胞计数以及caspase 3/7 活性检测 | 第43页 |
2.5 组织切片染色 | 第43-44页 |
2.5.1 鼠脑冰冻切片的制备 | 第43页 |
2.5.2 神经元的尼氏染色 | 第43-44页 |
2.6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44-47页 |
2.6.1 Bradford法检测蛋白浓度 | 第44页 |
2.6.2 western-blot鉴定蛋白质方法 | 第44-46页 |
2.6.3 RT-PCR检测方法 | 第46-47页 |
2.7 SSAO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7-50页 |
2.7.1 SSAO目标片段的扩增 | 第47-49页 |
2.7.2 目的片段双酶切以及与载体的连接 | 第49页 |
2.7.3 质粒的扩增与大量提纯 | 第49-50页 |
2.8 细胞转染方法 | 第50页 |
2.8.1 Lipofectamine2000? 转染 | 第50页 |
2.8.2 JetPEI? 转染 | 第50页 |
2.9 数据以及图像处理方法 | 第50-52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105页 |
3.1 ADTIQ的合成,纯化和鉴定 | 第52-61页 |
3.1.1 ADTIQ的合成原理 | 第52-53页 |
3.1.2 ADTIQ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53-55页 |
3.1.3 ADTIQ的纯化 | 第55-56页 |
3.1.4 ADTIQ的鉴定 | 第56-60页 |
3.1.5 小结 | 第60-61页 |
3.2 ADTIQ多反应监测(MRM)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61-67页 |
3.2.1 ADTIQ LC-ESI-QQQ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62-64页 |
3.2.2 线性关系及检测限 | 第64-65页 |
3.2.3 ADTIQ检测准确度和精密度以及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65页 |
3.2.4 SD大鼠黑质致密部ADTIQ水平的检测 | 第65-66页 |
3.2.5 小结 | 第66-67页 |
3.3 细胞内ADTIQ的形成条件 | 第67-73页 |
3.3.1 细胞模型 | 第67-68页 |
3.3.2 SH-SY5Y细胞内ADTIQ的形成 | 第68-69页 |
3.3.3 细胞外培养基中ADTIQ的形成 | 第69-70页 |
3.3.4 糖代谢异常导致SH-SY5Y细胞内ADTIQ的形成 | 第70-71页 |
3.3.5 小结与讨论 | 第71-73页 |
3.4 ADTIQ的形成与高糖引起的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 | 第73-86页 |
3.4.1 高血糖引起SH-SY5Y凋亡与ADTIQ形成的关系 | 第73-77页 |
3.4.2 糖尿病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与ADTIQ形成的关系 | 第77-81页 |
3.4.3 高血糖情况下多巴胺代偿情况 | 第81-84页 |
3.4.4 讨论 | 第84-86页 |
3.5 ADTIQ的生成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 | 第86-97页 |
3.5.1 ADTIQ对多巴胺能神经元SH-SY5Y cells的毒性 | 第86-91页 |
3.5.2 ADTIQ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 | 第91-95页 |
3.5.3 讨论 | 第95-97页 |
3.6 HUAEC细胞中SSAO表达 | 第97-105页 |
3.6.1 质粒载体构建的结果 | 第97-98页 |
3.6.2 pcDNA3.1 / myc-His:SSAO的鉴定与大量扩增 | 第98-99页 |
3.6.3 HUAEC细胞中SSAO表达和分布的情况 | 第99-100页 |
3.6.4 SSAO在HUAEC细胞过表达后释放到培养基 | 第100-101页 |
3.6.5 SSAO HUAEC和HEK细胞的差异表达 | 第101-102页 |
3.6.6 Lipofectamine2000?和JetPEI? 转染试剂对SSAO表达情况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3.6.7 SSAO在原核,真核以及动物组织等不同模型中的表达情况 | 第103-104页 |
3.6.8 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2页 |
附录 | 第122-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