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制备、改性及其在锂硒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30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锂硫电池概述第12-16页
        1.2.1 锂硫电池的研究和发展第13页
        1.2.2 锂硫电池的结构和工作机理第13-15页
        1.2.3 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及挑战第15-16页
    1.3 锂硒电池概述第16-23页
        1.3.1 锂硒电池的研究和发展第16-17页
        1.3.2 锂硒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7-18页
        1.3.3 锂硒电池存在的问题第18页
        1.3.4 硒基正极材料第18-23页
    1.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第23-27页
        1.4.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概述第23页
        1.4.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第23-24页
        1.4.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第24-25页
        1.4.4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特点和应用第25-27页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7-30页
        1.5.1 本文立题依据第27页
        1.5.2 本文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2章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30-38页
    2.1 主要实验试剂和原料第30-31页
    2.2 主要检测仪器第31页
    2.3 材料物理性质表征第31-35页
        2.3.1 X射线衍射分析第31-32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第32页
        2.3.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第32-33页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3页
        2.3.5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第33-34页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34页
        2.3.7 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第34页
        2.3.8 热重分析第34-35页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研究方法第35-38页
        2.4.1 循环伏安法第35页
        2.4.2 充放电循环性能测试第35-36页
        2.4.3 交流阻抗测试第36-38页
第3章 MOF-Ni衍生介孔碳/硒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第38-46页
    3.1 引言第38-39页
    3.2 实验部分第39页
        3.2.1 MOF-Ni前驱体的制备第39页
        3.2.2 MOF-Ni材料的改性第39页
        3.2.3 MOF-Ni衍生介孔碳/硒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第3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9-45页
        3.3.1 晶态结构和物态分析第39-40页
        3.3.2 红外光谱分析第40-41页
        3.3.3 形貌结构分析第41-42页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42-43页
        3.3.5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第43页
        3.3.6 循环伏安测试第43-44页
        3.3.7 充放电曲线特性第44页
        3.3.8 循环性能测试第44-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MOF-Ni衍生分级多孔空心碳微球/硒复合材料在锂硒电池中的应用第46-56页
    4.1 引言第46页
    4.2 实验部分第46-47页
        4.2.1 MHPCS/Se的合成第46-47页
        4.2.2 电极制备和电池装配第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4页
        4.3.1 制备条件及流程分析第47-48页
        4.3.2 晶态结构和物态分析第48-49页
        4.3.3 拉曼光谱分析第49页
        4.3.4 形貌表征及元素分布第49-52页
        4.3.5 循环伏安测试第52页
        4.3.6 充放电曲线特性第52-53页
        4.3.7 循环性能测试第53页
        4.3.8 倍率性能测试第53-54页
        4.3.9 交流阻抗测试第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5章 Zn/Ni-MOF-2 衍生分级多孔碳微米立方体/硒复合正极材料用于高能锂硒电池第56-66页
    5.1 引言第56页
    5.2 材料合成第56-5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7-64页
        5.3.1 晶态结构和物相分析第57-58页
        5.3.2 拉曼光谱分析第58页
        5.3.3 样品形貌和结构分析第58-60页
        5.3.4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第60-61页
        5.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61页
        5.3.6 循环伏安测试(CV)第61-62页
        5.3.7 充放电曲线特性第62-63页
        5.3.8 循环性能测试第63-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6.1 结论第66-67页
    6.2 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80页
致谢第80-82页
硕士期间科研情况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ormation Tracking Control of Multiple Quadrotors
下一篇:表面功能化的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