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碳量子点 | 第10-13页 |
1.1.1 碳量子点的性质 | 第10-11页 |
1.1.2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第11-12页 |
1.1.3 碳量子点的应用 | 第12-13页 |
1.2 金属纳米颗粒 | 第13-15页 |
1.2.1 金属纳米颗粒的性质 | 第13-14页 |
1.2.2 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2.3 金属纳米颗粒的应用 | 第15页 |
1.3 光化学传感器 | 第15-17页 |
1.3.1 光化学传感器的简介 | 第15-16页 |
1.3.2 光化学传感器的响应机理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8页 |
第二章 基于镁、氮双掺杂碳量子点通过荧光法检测汞离子和半胱氨酸以及抑制逻辑门的构建 | 第28-50页 |
2.1 引言 | 第28-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2.2.1 材料及试剂 | 第30页 |
2.2.2 仪器 | 第30-31页 |
2.2.3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 第31页 |
2.2.4 量子产率的计算 | 第31页 |
2.2.5 Hg(Ⅱ)和半胱氨酸的检测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4页 |
2.3.1 材料的表征 | 第32-34页 |
2.3.2 光谱特征 | 第34-36页 |
2.3.3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6-38页 |
2.3.4 Hg(Ⅱ)的检测 | 第38-40页 |
2.3.5 半胱氨酸的检测 | 第40-42页 |
2.3.6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2-43页 |
2.3.7 抑制逻辑门的构建 | 第43-44页 |
2.4 结论 | 第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第三章 基于抑制金纳米颗粒/碳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形成构建比色、荧光双信号传感器检测精氨酸 | 第50-70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3.2.1 材料及试剂 | 第51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3.2.3 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52页 |
3.2.4 金纳米颗粒/碳量子点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2页 |
3.2.5 精氨酸的检测 | 第52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52-64页 |
3.3.1 CQDs和Au/CQDs复合材料的表征碳量子点的制备 | 第52-55页 |
3.3.2 条件优化 | 第55-57页 |
3.3.3 精氨酸的检测机理 | 第57-61页 |
3.3.4 精氨酸的灵敏度和选择 | 第61-63页 |
3.3.5 实际应用 | 第63-6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第四章 以PEI合成的碳量子点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银纳米颗粒/碳量子点复合材料用于检测Hg~(2+) | 第70-92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1-72页 |
4.2.1 材料及试剂 | 第7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71页 |
4.2.3 CQDs和Ag/CQDs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Hg~(2+)的检测 | 第71-7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6页 |
4.3.1 CQDs和Ag/CQDs复合材料的特征分析 | 第72-76页 |
4.3.2 CQDs和Ag/CQDs复合材料的合成机理 | 第76页 |
4.3.3 Ag/CQDs复合材料的条件优化 | 第76-78页 |
4.3.4 Hg~(2+)的检测机理 | 第78-80页 |
4.3.5 Hg~(2+)检测的条件优化 | 第80-82页 |
4.3.6 Hg~(2+)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 第82-85页 |
4.3.7 自来水和湖水中Hg~(2+)检测 | 第85-86页 |
4.4 结论 | 第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部分相关论文题录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