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18-21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1-26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1-23页 |
2.1.1 高等职业教育 | 第21-22页 |
2.1.2 模式 | 第22页 |
2.1.3 产权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24页 |
2.2.2 三螺旋理论 | 第24-25页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现状及分析 | 第26-43页 |
3.1 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及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 第26-29页 |
3.1.1 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状况 | 第26-28页 |
3.1.2 唐山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 第28-29页 |
3.2 目前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模式 | 第29-40页 |
3.2.1 订单式培养 | 第29-30页 |
3.2.2 “2+1”模式 | 第30-32页 |
3.2.3 工学交替模式 | 第32-33页 |
3.2.4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 第33-34页 |
3.2.5 单一院校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 | 第34-40页 |
3.3 目前唐山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3.3.1 专业重复设置、资源分散,院校之间缺乏联系 | 第40-41页 |
3.3.2 政府参与度不高,缺乏政策支持 | 第41页 |
3.3.3 缺乏制度保障,校企合作可持续性不强 | 第41页 |
3.3.4 职业教育集团模式不成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 第41-42页 |
3.3.5 合作范围窄,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 | 第42-43页 |
第4章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模式分析与启示 | 第43-49页 |
4.1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模式及分析 | 第43-46页 |
4.1.1 国外主要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模式 | 第43-44页 |
4.1.2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模式分析 | 第44-46页 |
4.2 国外结合模式分析得到的启示 | 第46-49页 |
4.2.1 政府、企业、学校等多主体形成集团模式 | 第46-47页 |
4.2.2 完备的制度、法律保障和成熟的体制机制 | 第47页 |
4.2.3 建立了立体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 第47页 |
4.2.4 深化与企业的联系,探索适合自己的模式 | 第47-48页 |
4.2.5 产权式模式和市场驱动带来办学的高质量 | 第48-49页 |
第5章 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新模式设计 | 第49-65页 |
5.1 唐山市区域性立体式职业教育集团可行性分析 | 第49-52页 |
5.1.1 财政和经济保障条件 | 第49页 |
5.1.2 政策保障条件 | 第49-51页 |
5.1.3 制度和劳动保障条件 | 第51页 |
5.1.4 机构建立保障条件 | 第51-52页 |
5.2 唐山市区域性立体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设计 | 第52-63页 |
5.2.1 集团模式主要内容 | 第52-54页 |
5.2.2 集团组织机构设计 | 第54-55页 |
5.2.3 集团的运作权限、业务范围和基本规范设计 | 第55-57页 |
5.2.4 集团体制机制设计 | 第57-62页 |
5.2.5 集团产权运作方式 | 第62-63页 |
5.3 新模式实施的有关问题 | 第63-65页 |
5.3.1 新模式实施的难点 | 第63页 |
5.3.2 新模式实施的障碍 | 第63-64页 |
5.3.3 新模式实施的风险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