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关于城市更新模式对空间的重新思考 | 第10-11页 |
1.1.2 空间叙事概念的出现及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 | 第11页 |
1.1.3 营平旧城区的历史与困境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3 厦门旧城更新与保护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3.4 小结 | 第21-22页 |
1.4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1.4.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22-23页 |
1.4.2 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案 | 第24-2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2章 营平构建叙事空间体系的初步尝试 | 第28-44页 |
2.1 国内叙事空间研究理论方法的梳理 | 第28-38页 |
2.1.1 传统叙事空间研究的理论思想 | 第29-30页 |
2.1.2 传统叙事空间的研究思路,方法及过程 | 第30-33页 |
2.1.3 相关案例的介绍 | 第33-38页 |
2.2 营平叙事空间体系构建初探 | 第38-42页 |
2.2.1 为什么要构建营平的叙事空间体系 | 第38-39页 |
2.2.2 传统方法构建营平叙事空间体系的失败尝试 | 第39-41页 |
2.2.3 对营平叙事空间研究的重新思考 | 第41-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日常生活视角下营平公共空间营造的实例分析 | 第44-61页 |
3.1 置入日常生活视角对城市空间研究的意义 | 第44-48页 |
3.1.1 日常生活视角对城市空间的审视 | 第44-45页 |
3.1.2 日常生活与历史叙事的共同作用机制 | 第45-48页 |
3.2 大元路(赖厝埕)的公共空间改造实例 | 第48-54页 |
3.2.1 大元路(赖厝埕)的叙事背景 | 第48-49页 |
3.2.2 从历史空间到叙事空间的空间营造 | 第49-52页 |
3.2.3 从纪念历史到回归日常生活 | 第52-54页 |
3.3 空间生产理论对大元路(赖厝埕)空间营造过程分析 | 第54-59页 |
3.3.1 从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间生产 | 第55-56页 |
3.3.2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 | 第56-57页 |
3.3.3 大元路(赖厝埕)的日常生活实践与空间生产 | 第57-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积极的活动推进对公共空间的有效提升 | 第61-80页 |
4.1 大元路(赖厝埕)的空间活动调研 | 第61-72页 |
4.1.1 空间表征的角色介入 | 第61-64页 |
4.1.2 助人自助理念下的活动孵化 | 第64-69页 |
4.1.3 社会关系的生产 | 第69-72页 |
4.2 大元路(赖厝埕)的活动意义分析 | 第72-75页 |
4.2.1 精神的生产活动激发人的“行动” | 第72-73页 |
4.2.2 场所精神的重现 | 第73-74页 |
4.2.3 叙事性公共空间的再生产 | 第74-75页 |
4.3 大元路(赖厝埕)空间提升改造总结 | 第75-78页 |
4.3.1 空间设计的弹性预留 | 第75-76页 |
4.3.2 城市空间正义促进空间多样性 | 第76-77页 |
4.3.3 公共空间营造模式总结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日常生活视角下营平叙事空间体系的构建 | 第80-98页 |
5.1 日常生活视角下叙事空间的意义呈现 | 第80-82页 |
5.1.1 微观层面:日常生活个体化的表达 | 第80-81页 |
5.1.2 中观层面:完善旧城区的公共空间体系 | 第81页 |
5.1.3 宏观层面:社会关系的重构与稳固 | 第81-82页 |
5.2 日常生活视角下营平叙事空间体系的构建 | 第82-94页 |
5.2.1 历史分期与历史地图选择 | 第82-84页 |
5.2.2 叙事要素的收集与分类 | 第84-88页 |
5.2.3 叙事要素的历时性叠加 | 第88-89页 |
5.2.4 叠加地图的分析与叙事空间体系的构建 | 第89-91页 |
5.2.5 基于日常生活的叙事空间提升指导——以昭惠宫为例 | 第91-94页 |
5.3 营平旧城更新的指导与启示 | 第94-97页 |
5.3.1 精神的生产活动促进日常生活延续 | 第94-95页 |
5.3.2 以叙事性公共空间为切入点,对营平拥挤的空间做减法 | 第95-96页 |
5.3.3 回归旧城的“自生长” | 第96-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 第98-100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98-99页 |
6.1.2 主要创新 | 第99-10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附录A | 第107-10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