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牵引网既有保护和故障测距方案 | 第15-30页 |
2.1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模式 | 第15-16页 |
2.2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故障分析 | 第16-23页 |
2.2.1 牵引供电网络仿真模拟的数学模型 | 第16-19页 |
2.2.2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故障分析的计算条件 | 第19-20页 |
2.2.3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故障分析的计算结果 | 第20-22页 |
2.2.4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电量特点分析 | 第22-23页 |
2.3 高速铁路牵引网既有保护方案 | 第23-27页 |
2.3.1 保护配置方案 | 第23-26页 |
2.3.2 既有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2.4 高速铁路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案及存在问题 | 第27-29页 |
2.4.1 现有高速铁路牵引网故障测距方案 | 第27-28页 |
2.4.2 既有故障测距方案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通信网络的保护控制方案研究 | 第30-41页 |
3.1 适用于高速铁路网络化保护的保护功能选择 | 第30-31页 |
3.2 以供电臂为单元的网络化保护方案 | 第31-35页 |
3.3 网络化保护的动作时限 | 第35-36页 |
3.4 后备保护的配置 | 第36页 |
3.5 网络化保护的整定计算原则 | 第36-38页 |
3.5.1 距离保护整定计算原则 | 第36-37页 |
3.5.2 方向ΔI保护整定计算原则 | 第37-38页 |
3.5.3 其它保护功能整定计算原则 | 第38页 |
3.6 基于GOOSE技术的通信方法 | 第38-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故障测距方案的优化研究 | 第41-54页 |
4.1 全并联牵引网阻抗及其特性分析 | 第41-46页 |
4.1.1 全并联供电系统 | 第41-42页 |
4.1.2 全并联牵引网故障分析 | 第42-46页 |
4.2 基于网络化技术故障点标定 | 第46-53页 |
4.2.1 故障点标定方案的选择 | 第46-48页 |
4.2.2 故障启动原理 | 第48-49页 |
4.2.3 故障测距的仿真 | 第49-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通信网络的构建与基于OPNET的仿真分析 | 第54-65页 |
5.1 通信网络的应用特征分析 | 第54-56页 |
5.1.1 以供电臂为单元的自动化系统功能与接口 | 第54-55页 |
5.1.2 牵引供电自动化通信网络的应用特征分析 | 第55-56页 |
5.2 通信网络构建方案研究 | 第56-60页 |
5.2.1 物理拓扑结构设计 | 第56-57页 |
5.2.2 网络体系架构设计 | 第57-60页 |
5.3 基于OPNET的仿真分析 | 第60-64页 |
5.3.1 OPNET仿真建模工具 | 第60页 |
5.3.2 基于OPNET的建模仿真 | 第60-62页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