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述评 | 第15-2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 第21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2.1.1 碳源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碳汇的概念 | 第23页 |
2.1.3 碳市场及碳排放权交易定义 | 第23-24页 |
2.1.4 碳产品的概念与内涵 | 第24页 |
2.2 外部性理论 | 第24-25页 |
2.3 气候经济学理论 | 第25-26页 |
2.4 碳金融理论 | 第26-28页 |
2.4.1 产权理论与科斯定理 | 第26-27页 |
2.4.2 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分类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农业碳产品显化及市场对接的理论探讨 | 第28-35页 |
3.1 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现状及对我国碳交易的启示 | 第28-29页 |
3.1.1 国内外碳汇市场现状 | 第28页 |
3.1.2 对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28-29页 |
3.2 碳市场的交易规则 | 第29-32页 |
3.2.1 交易主体 | 第29-30页 |
3.2.2 交易对象 | 第30页 |
3.2.3 交易方式 | 第30页 |
3.2.4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 第30-31页 |
3.2.5 交易中介 | 第31页 |
3.2.6 碳排放权交易监管 | 第31-32页 |
3.3 农业活动中碳产品显化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3.3.1.农业碳产品显化是维护农业碳汇经济利益的现实需要 | 第32页 |
3.3.2. 农业碳产品显化是承担减排责任消除减排压力的需要 | 第32页 |
3.3.3. 农业碳产品显化是顺应碳市场交易的大势之举 | 第32页 |
3.3.4.农业碳产品显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 第32-33页 |
3.4 农业碳产品显化的特征与障碍 | 第33-34页 |
3.4.1 农业碳产品显化的特征 | 第33页 |
3.4.2 农业碳产品显化的障碍 | 第33-34页 |
3.5 农业碳产品与碳市场的对接问题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典型小流域农业活动碳产品显化路径 | 第35-40页 |
4.1 县南沟流域基本情况 | 第35页 |
4.2 县南沟农业碳产品显化的有利条件 | 第35页 |
4.3 县南沟典型农户的碳排放及碳汇测算 | 第35-37页 |
4.3.1 农业活动中碳排放的测算 | 第36页 |
4.3.2 农业活动中碳汇的测算 | 第36-37页 |
4.4 县南沟农业活动中碳产品显化方案设计 | 第37-40页 |
4.4.1 农户申报登记自身生产经营细则 | 第37-38页 |
4.4.2 核证机构对农户净碳汇核查 | 第38页 |
4.4.3 以农业产生的净碳汇交易的碳产品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农业碳产品与碳市场对接的模式与方案 | 第40-45页 |
5.1 农业碳产品对碳市场对接的特殊性 | 第40页 |
5.2 农业碳产品市场对接的条件与障碍 | 第40-41页 |
5.2.1 农业碳产品市场对接的条件 | 第40-41页 |
5.2.2 农业碳产品与市场对接的障碍因素 | 第41页 |
5.3 以小流域为单位的农业碳产品市场对接模式 | 第41-43页 |
5.3.1 建立小流域碳市场交易服务站 | 第41-42页 |
5.3.2 政府分配小流域农业活动的碳排放额 | 第42页 |
5.3.3 小流域碳汇联合体企业化运作 | 第42-43页 |
5.4 农业碳产品市场对接方案设计—以县南沟为例 | 第43-45页 |
5.4.1 县南沟碳产品市场对接模型 | 第43-44页 |
5.4.2 政府的职能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45-4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5-4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