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

农业活动中碳产品显化及市场对接研究--以黄土高原退耕区县南沟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研究目的第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述评第15-21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5-19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9-21页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第21页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21-22页
        1.3.1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3.2 研究方法第22页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2-23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3-28页
    2.1 相关概念第23-24页
        2.1.1 碳源的概念第23页
        2.1.2 碳汇的概念第23页
        2.1.3 碳市场及碳排放权交易定义第23-24页
        2.1.4 碳产品的概念与内涵第24页
    2.2 外部性理论第24-25页
    2.3 气候经济学理论第25-26页
    2.4 碳金融理论第26-28页
        2.4.1 产权理论与科斯定理第26-27页
        2.4.2 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分类第27-28页
第三章 农业碳产品显化及市场对接的理论探讨第28-35页
    3.1 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现状及对我国碳交易的启示第28-29页
        3.1.1 国内外碳汇市场现状第28页
        3.1.2 对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第28-29页
    3.2 碳市场的交易规则第29-32页
        3.2.1 交易主体第29-30页
        3.2.2 交易对象第30页
        3.2.3 交易方式第30页
        3.2.4 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第30-31页
        3.2.5 交易中介第31页
        3.2.6 碳排放权交易监管第31-32页
    3.3 农业活动中碳产品显化的必要性第32-33页
        3.3.1.农业碳产品显化是维护农业碳汇经济利益的现实需要第32页
        3.3.2. 农业碳产品显化是承担减排责任消除减排压力的需要第32页
        3.3.3. 农业碳产品显化是顺应碳市场交易的大势之举第32页
        3.3.4.农业碳产品显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第32-33页
    3.4 农业碳产品显化的特征与障碍第33-34页
        3.4.1 农业碳产品显化的特征第33页
        3.4.2 农业碳产品显化的障碍第33-34页
    3.5 农业碳产品与碳市场的对接问题第34-35页
第四章 典型小流域农业活动碳产品显化路径第35-40页
    4.1 县南沟流域基本情况第35页
    4.2 县南沟农业碳产品显化的有利条件第35页
    4.3 县南沟典型农户的碳排放及碳汇测算第35-37页
        4.3.1 农业活动中碳排放的测算第36页
        4.3.2 农业活动中碳汇的测算第36-37页
    4.4 县南沟农业活动中碳产品显化方案设计第37-40页
        4.4.1 农户申报登记自身生产经营细则第37-38页
        4.4.2 核证机构对农户净碳汇核查第38页
        4.4.3 以农业产生的净碳汇交易的碳产品第38-40页
第五章 农业碳产品与碳市场对接的模式与方案第40-45页
    5.1 农业碳产品对碳市场对接的特殊性第40页
    5.2 农业碳产品市场对接的条件与障碍第40-41页
        5.2.1 农业碳产品市场对接的条件第40-41页
        5.2.2 农业碳产品与市场对接的障碍因素第41页
    5.3 以小流域为单位的农业碳产品市场对接模式第41-43页
        5.3.1 建立小流域碳市场交易服务站第41-42页
        5.3.2 政府分配小流域农业活动的碳排放额第42页
        5.3.3 小流域碳汇联合体企业化运作第42-43页
    5.4 农业碳产品市场对接方案设计—以县南沟为例第43-45页
        5.4.1 县南沟碳产品市场对接模型第43-44页
        5.4.2 政府的职能第44-45页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第45-47页
    6.1 主要结论第45页
    6.2 政策建议第45-46页
    6.3 研究展望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51页
作者简介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之扩张--以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融合为视角
下一篇:虚假诉讼的成因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