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IQD家族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1.1 Ca~(2+)信号转导和植物Ca~(2+)感受蛋白 | 第10-11页 |
1.1.2 钙调素结合蛋白(CaM-Binding Proteins,CaMBPs) | 第11-12页 |
1.1.3 IQD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征 | 第12-13页 |
1.1.4 IQD基因家族起源和进化关系分析 | 第13-14页 |
1.1.5 IQD基因功能研究 | 第14-15页 |
1.2 小麦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1 小麦基因组测序进展 | 第15-16页 |
1.2.2 同源比对在小麦基因功能研究中的意义 | 第16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小麦IQD家族基因的筛选和克隆 | 第18-28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2.1 小麦IQD家族基因的鉴定 | 第18页 |
2.2.2 候选TaIQD家族蛋白进化分析 | 第18页 |
2.2.3 候选TaIQD蛋白保守IQ67结构域的鉴定 | 第18页 |
2.2.4 候选TaIQD家族蛋白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18页 |
2.2.5 小麦IQD家族基因的克隆 | 第18-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2.3.1 小麦TaIQD候选基因的鉴定和进化分析 | 第21页 |
2.3.2 小麦候选IQD蛋白保守结构域IQ67的鉴定 | 第21-23页 |
2.3.3 TaIQD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 第23-24页 |
2.3.4 TaIQD基因克隆 | 第24-27页 |
2.4 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小麦IQD家族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研究 | 第28-34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材料方法 | 第28-30页 |
3.2.1 材料及试剂 | 第28页 |
3.2.2 TaIQD基因融合荧光蛋白载体的构建 | 第28-29页 |
3.2.3 原生质体制备 | 第29页 |
3.2.4 荧光信号观察 | 第29-30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3.3.1 融合表达载体构建 | 第30-31页 |
3.3.2 荧光蛋白标记的TaIQD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31页 |
3.3.3 TaIQD3-GFP定位于微管细胞骨架 | 第31-33页 |
3.4 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小麦IQD家族基因在拟南芥的过表达研究 | 第34-40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材料方法 | 第34-35页 |
4.2.1 材料与试剂仪器 | 第34页 |
4.2.2 小麦IQD家族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34页 |
4.2.3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的转化及转基因植物的鉴定和获得 | 第34-35页 |
4.2.4 过表达植株的筛选 | 第35页 |
4.2.5 过表达植物表型分析 | 第35页 |
4.2.6 转基因植物的分子鉴定 | 第3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4.3.1 TaIQD18-2和TaIQD2-2过表达载体构建与植物转化 | 第35-36页 |
4.3.2 拟南芥中过表达TaIQD18-2植物表型分析 | 第36-38页 |
4.3.3 拟南芥中过表达TaIQD2-2植物表型分析 | 第38-39页 |
4.4 讨论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