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程序设计论文

面向网络欺诈行为发现的不确定数据离群点检测算法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21页
        1.1.1 网络欺诈行为发现第15-16页
        1.1.2 离群点检测技术第16-19页
        1.1.3 数据不确定性第19-20页
        1.1.4 面临的挑战第20-21页
    1.2 研究现状第21-27页
        1.2.1 基于距离的离群点检测第21-22页
        1.2.2 不确定数据模型第22-24页
        1.2.3 不确定数据查询第24-25页
        1.2.4 不确定离群点检测第25-2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7-29页
        1.3.1 期望离群点检测第27-28页
        1.3.2 半期望离群点检测第28页
        1.3.3 相对离群点检测第28页
        1.3.4 全概率离群点检测第28-29页
    1.4 论文结构第29-31页
第二章 期望离群点检测第31-71页
    2.1 研究动机第31页
    2.2 问题定义第31-32页
    2.3 相关研究第32页
    2.4 top-K期望离群点检测算法第32-45页
        2.4.1 tuple期望离群度的计算第33页
        2.4.2 计算P(t, n, t′)第33-37页
        2.4.3 构造Lt第37-42页
        2.4.4 算法描述第42-44页
        2.4.5 算法复杂度第44-45页
    2.5 top-K期望离群点检测算法的优化第45-56页
        2.5.1 算法优化 1第45-47页
        2.5.2 算法优化 2第47-52页
        2.5.3 算法优化 3第52-56页
    2.6 实验第56-70页
        2.6.1 数据集第56-60页
        2.6.2 测试对象与测试指标第60-61页
        2.6.3 精度第61-63页
        2.6.4 参数n对优化效果的影响第63-65页
        2.6.5 参数K对优化效果的影响第65-68页
        2.6.6 可扩展性第68-70页
    2.7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三章 半期望离群点检测第71-101页
    3.1 研究动机第71-72页
    3.2 问题定义第72-74页
    3.3 相关研究第74-75页
    3.4 不确定数据集上top-(k_1, k_2) 查询第75-82页
        3.4.1 计算P_(k1)概率第75-77页
        3.4.2 算法描述第77页
        3.4.3 算法优化第77-82页
    3.5 top-(k_1, k_2) 半期望离群点检测算法第82-83页
        3.5.1 计算tuple得分第82-83页
        3.5.2 算法描述第83页
    3.6 top-(k_1, k_2) 半期望离群点检测算法的优化第83-89页
        3.6.1 优化后的算法描述第86-89页
        3.6.2 算法复杂度第89页
    3.7 实验第89-99页
        3.7.1 测试对象与测试指标第89-90页
        3.7.2 参数n对算法效率的影响第90-92页
        3.7.3 概率阈值h_p对算法效率的影响第92-93页
        3.7.4 参数k_1对算法效率的影响第93-95页
        3.7.5 参数k_2对算法效率的影响第95-97页
        3.7.6 算法可扩展性第97-99页
    3.8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四章 相对离群点检测第101-119页
    4.1 研究动机第101-103页
    4.2 问题定义第103-104页
    4.3 top-K相对离群点检测算法第104-109页
        4.3.1 计算一个x-tuple总相对离群度第104-106页
        4.3.2 比较概率P_(t1>t2)和P_(t2>t1)第106-108页
        4.3.3 算法描述第108-109页
    4.4 top-K相对离群点检测算法的优化第109页
    4.5 实验第109-117页
        4.5.1 数据集第109-112页
        4.5.2 测试对象第112页
        4.5.3 测试指标第112页
        4.5.4 离群点检测效果第112-115页
        4.5.5 算法可扩展性第115-117页
    4.6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五章 全概率离群点检测第119-145页
    5.1 研究动机第119-120页
    5.2 问题定义第120-121页
    5.3 相关研究第121-122页
        5.3.1 全局top-k查询 / 概率top-k查询第121-122页
    5.4 简单抽样算法第122-125页
        5.4.1 抽样次数第123-124页
        5.4.2 算法复杂度第124-125页
    5.5 局部抽样算法第125-128页
        5.5.1 局部邻居区域第125-126页
        5.5.2 局部抽样算法描述第126-127页
        5.5.3 算法复杂度第127-128页
    5.6 优化的局部抽样算法第128-133页
        5.6.1 抽样第128-129页
        5.6.2 排序第129-130页
        5.6.3 剪枝第130-131页
        5.6.4 优化的局部抽样算法描述第131-133页
    5.7 进一步改进第133-137页
        5.7.1 局部相邻聚类区域第133-135页
        5.7.2 基于局部相邻聚类区域的n近邻检测第135-137页
        5.7.3 基于局部相邻聚类区域的抽样算法描述第137页
    5.8 实验第137-142页
        5.8.1 不确定数据集上的top-(k_1, k_2) 全概率离群点检测实验第137-141页
        5.8.2 基于局部相邻聚类区域的算法效果实验第141-142页
    5.9 本章小结第142-14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1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61-162页
附录第162-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H调控嗜线虫致病杆菌抑菌活性机理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嗜线虫致病杆菌YL001cpxR基因敲除对其抑菌活性及生长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