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立论依据 | 第11-13页 |
1.1.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 第11-12页 |
1.1.2 煤矿井下员工不安全行为是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 第12页 |
1.1.3 主观幸福感影响着煤矿井下员工不安全行为的选择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14-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1.3.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9-35页 |
2.1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1.1 比较理论 | 第19页 |
2.1.2 目标理论 | 第19-20页 |
2.1.3 活动理论 | 第20页 |
2.2 不安全行为的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2.1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博德事故因果关系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轨迹交叉理论 | 第22-23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3-35页 |
2.3.1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2.3.2 国内外不安全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29-33页 |
2.3.3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与不安全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3 煤矿井下员工主观幸福感与不安全行为模型构建 | 第35-45页 |
3.1 变量定义与研究假设 | 第35-37页 |
3.1.1 变量定义 | 第35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35-37页 |
3.1.3 模型构建 | 第37页 |
3.2 实证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3.2.1 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3.2.2 相关性分析 | 第38页 |
3.2.3 回归分析 | 第38-40页 |
3.3 问卷设计 | 第40-45页 |
3.3.1 调查对象 | 第40-41页 |
3.3.2 调查量表 | 第41-43页 |
3.3.3 调查问卷设计 | 第43-45页 |
4 煤矿井下员工主观幸福感与不安全行为系统因子研究 | 第45-57页 |
4.1 主观幸福感问卷质量 | 第45-53页 |
4.1.1 初次探索与量表优化 | 第45-48页 |
4.1.2 二次因子探索与分析 | 第48-51页 |
4.1.3 问卷的质量检验 | 第51-53页 |
4.2 不安全行为问卷质量 | 第53-57页 |
4.2.1 初次探索与量表优化 | 第53-54页 |
4.2.2 二次因子探索与分析 | 第54-56页 |
4.2.3 问卷的质量检测 | 第56-57页 |
5 主观幸福感与不安全行为的关系模型实证分析 | 第57-69页 |
5.1 方差分析 | 第57-60页 |
5.1.1 员工年龄对主观幸福感与不安全行为的差异 | 第57-58页 |
5.1.2 员工工龄对主观幸福感与不安全行为的差异 | 第58-59页 |
5.1.3 员工文化程度对主观幸福感与不安全行为的差异 | 第59页 |
5.1.4 员工婚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与不安全行为的差异 | 第59-60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60-63页 |
5.2.1 主观幸福感与不安全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页 |
5.2.2 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不安全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3页 |
5.3 回归分析 | 第63-66页 |
5.3.1 主观幸福感与不安全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63-64页 |
5.3.2 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不安全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64-66页 |
5.4 假设检验 | 第66-6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9-7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6.1.1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主观幸福感和不安全行为的比较 | 第69-70页 |
6.1.2 煤矿井下员工主观幸福感对不安全行为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 第70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70-72页 |
6.2.1 实施员工援助计划,增强矿下工人主观幸福感 | 第70-71页 |
6.2.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浓厚安全氛围 | 第71页 |
6.2.3 关注矿工心理健康,组织相关教育培训 | 第71页 |
6.2.4 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岗位轮换制度 | 第71-72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