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巷道压力论文

采空区及煤柱下不同位置巷道稳定性控制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近距离煤层开采方法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下层煤矿压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下层煤巷道位置与支护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近距离煤层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21页
        1.4.1 论文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论文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18-21页
第二章 上覆煤层开采对下部岩层影响规律研究第21-39页
    2.1 上层煤开采对底板岩层的破坏规律理论分析第21-23页
    2.2 上层煤开采后底板岩层应力分布计算分析第23-27页
        2.2.1 底板岩层应力分布计算公式第23-25页
        2.2.2 采空区煤柱下不同深度岩层应力分布规律第25-27页
    2.3 采空区底板岩层破坏深度影响因素第27-29页
    2.4 下层煤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第29-37页
        2.4.1 煤柱下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第30-33页
        2.4.2 采空区下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第33-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下层煤不同位置巷道稳定性对比分析第39-67页
    3.1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第41-44页
        3.1.1 参数选取与模型建立第41-43页
        3.1.2 计算过程第43-44页
    3.2 不同深度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第44-58页
        3.2.1 采空区下 20m不同水平位置巷道应力分布第44-47页
        3.2.2 采空区下 14m不同水平位置巷道应力分布第47-50页
        3.2.3 采空区下 8m不同水平位置巷道应力分布第50-53页
        3.2.4 不同深度巷道所处岩层应力变化特征第53-58页
    3.3 不同深度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第58-62页
        3.3.1 采空区下 20m不同水平位置巷道塑性区分布第58-59页
        3.3.2 采空区下 14m不同水平位置巷道塑性区分布第59-61页
        3.3.3 采空区下 8m不同水平位置巷道塑性区分布第61-62页
    3.4 不同深度巷道围岩位移分布第62-65页
        3.4.1 采空区下 20m不同水平位置巷道位移分布第62-63页
        3.4.2 采空区下 14m不同水平位置巷道位移分布第63-64页
        3.4.3 采空区下 8m不同水平位置巷道位移分布第64-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四章 下层煤不同位置巷道稳定性控制研究第67-77页
    4.1 下层煤巷道布置方式与支护方案第67-70页
        4.1.1 下层煤巷道布置方式第67-68页
        4.1.2 9号煤层巷道原支护方案第68-70页
    4.2 巷道支护参数优化设计第70-72页
        4.2.1 巷道支护作用原理第70-71页
        4.2.2 巷道支护参数优化第71-72页
    4.3 优化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72-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工程应用与监测第77-87页
    5.1 监测方案及测点布置第77-78页
    5.2 矿压监测与结果分析第78-83页
        5.2.1 巷道变形监测结果分析第78-79页
        5.2.2 巷道锚杆受力监测结果分析第79-81页
        5.2.3 巷道锚索受力监测结果分析第81-83页
    5.3 优化支护方案监测研究第83-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6.1 论文主要结论第87-88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致谢第93-9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cadherin调控的雷公藤红素抗肿瘤作用研究
下一篇:全反式视黄醛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及新颖视网膜脂褐质色素iisoA2E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