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河湖水体内源污染 | 第11-13页 |
1.1.1 水体内源污染 | 第11页 |
1.1.2 内源污染的危害 | 第11-12页 |
1.1.3 内源污染的防治 | 第12-13页 |
1.2 环保疏浚技术 | 第13-15页 |
1.2.1 环保疏浚技术特点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外环保疏浚工程实例 | 第14-15页 |
1.2.3 环保疏浚设备的发展 | 第15页 |
1.3 原位钝化技术 | 第15-17页 |
1.3.1 原位钝化技术特点 | 第15-16页 |
1.3.2 原位钝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6页 |
1.3.3 原位钝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16-17页 |
1.4 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7-19页 |
1.4.1 问题的提出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3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钝化剂的优化选择 | 第19-34页 |
2.1 几种钝化剂的钝化机理 | 第19-20页 |
2.1.1 铝盐的钝化机理 | 第19页 |
2.1.2 钙盐的钝化机理 | 第19-20页 |
2.1.3 铁盐的钝化机理 | 第20页 |
2.2 钝化剂投加量的讨论 | 第20-21页 |
2.3 钝化剂对底泥钝化作用的研究 | 第21-33页 |
2.3.1 实验条件和方法 | 第22页 |
2.3.2 实验步骤 | 第22-23页 |
2.3.3 实验数据及其分析 | 第23-31页 |
2.3.4 钝化剂优化用量的分析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疏浚设备的参数优化 | 第34-43页 |
3.1 普通铰刀与环保螺旋铰刀的结构特点及优势 | 第34-35页 |
3.1.1 普通铰刀的结构特点及其优缺点 | 第34-35页 |
3.1.2 环保螺旋铰刀的结构特点及其优缺点 | 第35页 |
3.2 铰刀主体尺度参数 | 第35-38页 |
3.3 疏浚铰刀挖泥设备的参数优化实验 | 第38-42页 |
3.3.1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38-39页 |
3.3.2 实验数据及其分析 | 第39-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环保疏浚影响因素及其工艺优化研究 | 第43-62页 |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3-45页 |
4.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43-44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4.1.3 水质分析方法 | 第45页 |
4.2 PAC对疏浚设备疏浚效果的影响 | 第45-53页 |
4.2.1 加药PAC状态下四种疏浚设备对COD污染物释放规律的研究 | 第45-48页 |
4.2.2 加药PAC状态下四种疏浚设备对TP污染物释放规律的研究 | 第48-49页 |
4.2.3 加药PAC状态下四种疏浚设备对TN污染物释放规律的研究 | 第49-51页 |
4.2.4 加药PAC状态下四种疏浚设备对NH3-N污染物释放规律的研究 | 第51-53页 |
4.3 硝酸钙对疏浚设备疏浚效果的影响 | 第53-60页 |
4.3.1 加药硝酸钙状态下四种疏浚设备对COD污染物释放规律的研究 | 第53-55页 |
4.3.2 加药硝酸钙状态下四种疏浚设备对TP污染物释放规律的研究 | 第55-56页 |
4.3.3 加药硝酸钙状态下四种疏浚设备对TN污染物释放规律的研究 | 第56-58页 |
4.3.4 加药硝酸钙状态下四种疏浚设备对NH3-N污染物释放规律的研究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5页 |
5.1 结论 | 第62-64页 |
5.2 建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