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57页 |
1. 前言 | 第13-14页 |
2. 碳点简介 | 第14-22页 |
2.1 碳点含义 | 第14-15页 |
2.2 碳点发光机理 | 第15-17页 |
2.2.1 共轭π结构能带跃迁理论 | 第15-16页 |
2.2.2 表面缺陷与碳核共同作用理论 | 第16-17页 |
2.3 碳点优势 | 第17-22页 |
2.3.1 低生物毒性及环境友好性 | 第17-18页 |
2.3.2 良好的荧光性质 | 第18-19页 |
2.3.3 在溶剂中优异的分散性和化学稳定性 | 第19-20页 |
2.3.4 优异的抗光漂白性 | 第20-21页 |
2.3.5 可修饰性强 | 第21页 |
2.3.6 低成本及经济性 | 第21-22页 |
3. 碳点制备 | 第22-30页 |
3.1 碳源选择分类 | 第22-23页 |
3.1.1 自上而下法(Top-down) | 第22页 |
3.1.2 自下而上法(Bottom-up) | 第22-23页 |
3.2 制备手段分类 | 第23-30页 |
3.2.1 激光法 | 第24页 |
3.2.2 电化学法 | 第24-25页 |
3.2.3 化学氧化法 | 第25-26页 |
3.2.4 热解法 | 第26页 |
3.2.5 载体模板法 | 第26-27页 |
3.2.6 微波法 | 第27-28页 |
3.2.7 超声法 | 第28页 |
3.2.8 水热(溶剂热)法 | 第28-29页 |
3.2.9 其它方法 | 第29-30页 |
4. 碳点的应用 | 第30-37页 |
4.1 生物成像及生命标记 | 第30-32页 |
4.1.1 生物成像 | 第30-31页 |
4.1.2 生命标记 | 第31-32页 |
4.2 分析检测 | 第32-35页 |
4.2.1 荧光检测 | 第32-33页 |
4.2.2 化学发光检测 | 第33-34页 |
4.2.3 电化学发光检测 | 第34-35页 |
4.3 催化 | 第35-36页 |
4.3.1 光催化 | 第35页 |
4.3.2 电催化 | 第35-36页 |
4.4 光电子器件 | 第36-37页 |
4.5 其它应用 | 第37页 |
5. 碳点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37-38页 |
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38-57页 |
6.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6.2 主要创新之处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7页 |
第二章 蜂蜜制备氮掺杂碳点及构建荧光淬灭/恢复探针检测Au(Ⅲ)和谷胱甘肽 | 第57-85页 |
1. 前言 | 第57-5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8-62页 |
2.1 原料 | 第58-59页 |
2.2 合成部分 | 第59页 |
2.3 产物分析与性质表征 | 第59-60页 |
2.4 Au(Ⅲ)和GSH检测的选择性和定量分析 | 第60页 |
2.5 评价MCF-7细胞内GSH的含量 | 第60-61页 |
2.6 荧光效率(QY)计算 | 第61页 |
2.7 荧光寿命计算 | 第61-6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2-78页 |
3.1 基于N-CDs荧光淬灭/恢复体系的构建 | 第62页 |
3.2 N-CDs、Au(Ⅲ)/CDC和Au(Ⅲ)/CDC+GSH的表征 | 第62-71页 |
3.3 N-CDs检测Au(Ⅲ) | 第71-73页 |
3.4 Au(Ⅲ)/CDC检测GSH | 第73-77页 |
3.5 不同氧环境条件下细胞内GSH含量的测定 | 第77-7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第三章 以聚丙烯酰胺为原料制备不同尺寸的荧光碳纳米粒子及其快速细胞成像研究 | 第85-103页 |
1. 前言 | 第85-86页 |
2. 实验部分 | 第86-89页 |
2.1 原料 | 第86页 |
2.2 合成部分 | 第86页 |
2.3 产物分析与性能表征 | 第86-87页 |
2.4 荧光效率(QY)计算 | 第87-88页 |
2.5 细胞毒性测试 | 第88页 |
2.6 细胞成像实验 | 第88-8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9页 |
3.1 不同尺寸CNPs的合成与表征 | 第89-94页 |
3.2 CNPs应用于快速细胞成像及其胞吞的尺寸效应研究 | 第94-9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第四章 以可设计的水性聚氨酯为碳源制备水相和有机相碳点及其调控 | 第103-131页 |
1.前言 | 第103-10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04-109页 |
2.1 原料 | 第104页 |
2.2 合成部分 | 第104-106页 |
2.3 产物分析与性能表征 | 第106-107页 |
2.4 荧光效率(QY)计算 | 第107-108页 |
2.5 荧光寿命计算 | 第108页 |
2.6 细胞毒性测试 | 第108-109页 |
2.7 细胞成像实验 | 第109页 |
2.8 荧光薄膜制备 | 第10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25页 |
3.1 ACDs和OCDs的制备及表征 | 第109-120页 |
3.2 ACDs应用于多色生物成像 | 第120-121页 |
3.3 OCDs应用于荧光复合薄膜 | 第121-124页 |
3.4 TDI-ACDs的制备、表征与应用 | 第124-12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1页 |
第五章 高荧光效率小分子TPCA的制备 | 第131-141页 |
1. 前言 | 第131-132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32-133页 |
2.1 原料 | 第132页 |
2.2 合成部分 | 第132页 |
2.3 产物分析与性能表征 | 第132-13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3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7页 |
1. 总结 | 第141-142页 |
2. 展望 | 第142-147页 |
博士期间成果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