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限度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2 研究限度 | 第15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4.1 选举 | 第15-16页 |
1.4.2 家族 | 第16页 |
1.4.3 村民自治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分析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A县B镇农村选举现状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A县B镇农村选举现状概述 | 第19-21页 |
2.1.1 村民对村民自治的认知程度 | 第19-20页 |
2.1.2 村民参与选举的热情程度 | 第20页 |
2.1.3 村民对乡镇政府在选举过程中参与程度的看法 | 第20-21页 |
2.2 A县B镇农村选举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政府过程理论 | 第21-22页 |
2.2.2“理性经济人”假设 | 第22页 |
2.2.3“差序格局”理论 | 第22-23页 |
2.2.4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A县B镇农村选举的问题分析 | 第24-32页 |
3.1 上级不当干扰破坏村民自治的法定逻辑 | 第24-26页 |
3.1.1 间接插手选举过程 | 第24-25页 |
3.1.2 直接改变选举结果 | 第25-26页 |
3.2 候选人不当竞争违反选举的公共指向 | 第26-29页 |
3.2.1 选举“市场化” | 第26-28页 |
3.2.2 选举“家族化” | 第28-29页 |
3.3 选民“异化”参与损害农村选举的民主价值 | 第29-31页 |
3.3.1 回避选举政治冷漠 | 第29-30页 |
3.3.2 参与选举出卖选票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A县B镇农村选举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42页 |
4.1 制度因素 | 第32-36页 |
4.1.1 立法建制不完善 | 第32-33页 |
4.1.2 概念界定不清 | 第33-34页 |
4.1.3 选举程序欠缺 | 第34-36页 |
4.2 经济因素 | 第36-38页 |
4.2.1 经济水平制约 | 第36-37页 |
4.2.2 经济利益驱动 | 第37-38页 |
4.3 文化因素 | 第38-39页 |
4.3.1 宗族意识浓厚 | 第38页 |
4.3.2 臣民文化流行 | 第38-39页 |
4.4 主体因素 | 第39-40页 |
4.4.1 小农思想残留 | 第39-40页 |
4.4.2“好人”心理作怪 | 第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A县B镇农村选举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42-49页 |
5.1 完善法律制度是前提 | 第42-44页 |
5.1.1 完善选举法规 | 第42-43页 |
5.1.2 健全程序机制 | 第43-44页 |
5.2 落实民主监督是保障 | 第44-45页 |
5.2.1 完善内部监督 | 第44-45页 |
5.2.2 落实外部监督 | 第45页 |
5.3 发展农村经济是关键 | 第45-47页 |
5.3.1 创新生产方式 | 第46页 |
5.3.2 加大政府扶持 | 第46-47页 |
5.4 培育民主文化是动力 | 第47-48页 |
5.4.1 普及民主理论 | 第47页 |
5.4.2 培育法治观念 | 第47-4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