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3页 |
1.1 表观遗传调控 | 第12页 |
1.1.1 表观遗传学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 DNA甲基化概述 | 第12-15页 |
1.2.1 DNA甲基化和DNA甲基转移酶 | 第13页 |
1.2.2 DNA甲基化的特征 | 第13-14页 |
1.2.3 DNA甲基化调节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 第14页 |
1.2.4 DNA甲基化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第二代测序技术 | 第15-16页 |
1.3.1 第二代测序技术的产生 | 第15页 |
1.3.2 第二代测序技术的主要应用 | 第15-16页 |
1.3.3 二代测序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4 Sanger测序 | 第16-17页 |
1.4.1 Sanger测序的意义 | 第17页 |
1.5 性发育概述 | 第17-19页 |
1.5.1 性发育与表观遗传 | 第18-19页 |
1.6 立题背景 | 第19-21页 |
1.6.1 KISS1基因与性发育 | 第19页 |
1.6.2 GnRH与性发育 | 第19-20页 |
1.6.3 GT1-7 细胞系 | 第20页 |
1.6.4 利用金标准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进行DNA甲基化研究 | 第20-21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8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51页 |
2.1 材料 | 第23-27页 |
2.1.1 细胞系、基因序列和基因组结构 | 第23页 |
2.1.2 程序和数据库 | 第23-27页 |
2.2 方法 | 第27-51页 |
2.2.1 KISS1和GnRH基因转录本的确定 | 第27-30页 |
2.2.2 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第30页 |
2.2.3 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确定 | 第30-31页 |
2.2.4 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SP) | 第31-39页 |
2.2.5 二代测序文库构建 | 第39-49页 |
2.2.6 细胞培养的常规操作 | 第49-50页 |
2.2.7 数据分析及作图 | 第50-51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51-66页 |
3.1 KISS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确定 | 第51-54页 |
3.1.1 KISS1基因转录本表达量的检测 | 第51-52页 |
3.1.2 KISS1基因启动子软件预测 | 第52页 |
3.1.3 KISS1基因启动子区域与转录因子结合部位分析 | 第52-54页 |
3.2 Gn RH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确定 | 第54-56页 |
3.2.1 小鼠中GnRH基因转录本查找 | 第54页 |
3.2.2 GnRH基因启动子NCBI定位 | 第54页 |
3.2.3 GnRH基因启动子区域与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 | 第54-56页 |
3.3 GT1-7 细胞巢式PCR产物鉴定 | 第56页 |
3.4 利用二代测序检测DNA甲基化 | 第56-61页 |
3.4.1 PCR产物进行二代测序的建库 | 第56-58页 |
3.4.2 DNA经重亚硫酸氢盐转化效率 | 第58页 |
3.4.3 二代测序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3.5 利用克隆测序检测DNA甲基化 | 第61-64页 |
3.5.1 菌落PCR的阳性克隆鉴定 | 第61-63页 |
3.5.2 克隆测序结果分析 | 第63页 |
3.5.3 KISS1和GnRH基因启动子CpG位点甲基化水平 | 第63-64页 |
3.6 GT1-7 细胞二代测序与克隆测序结果比较 | 第64-66页 |
第4章 讨论 | 第66-69页 |
4.1 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确定 | 第66页 |
4.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第66-67页 |
4.3 基因组DNA的重亚硫酸盐处理 | 第67页 |
4.4 巢式PCR | 第67-68页 |
4.5 二代测序研究DNA甲基化 | 第68页 |
4.6 克隆测序 | 第68-6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5.1 结论 | 第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课题来源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