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3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2 排污权交易理论研究及实践概况 | 第14-25页 |
2.1 排污权交易的涵义 | 第14页 |
2.2 排污权交易的基本模式 | 第14-18页 |
2.2.1 排污权总量确定 | 第14-15页 |
2.2.2 排污权分配 | 第15-17页 |
2.2.3 排污权市场交易 | 第17-18页 |
2.3 排污权交易的基础理论 | 第18-19页 |
2.3.1 环境外部性理论 | 第18页 |
2.3.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8-19页 |
2.3.3 政府工具理论 | 第19页 |
2.3.4 科斯定理 | 第19页 |
2.4 国内外排污权交易理论与实践发展概况 | 第19-25页 |
2.4.1 国外排污权交易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 第19-22页 |
2.4.2 国内排污权交易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 第22-25页 |
3 莱芜市排污权交易实践分析 | 第25-35页 |
3.1 莱芜市开展排污权交易的背景 | 第25-29页 |
3.1.1 莱芜市的环境状况 | 第25-29页 |
3.1.2 莱芜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29页 |
3.2 莱芜市开展排污权交易实践的总体情况 | 第29-35页 |
3.2.1 莱芜市排污权交易的实施方式和范围 | 第29-30页 |
3.2.2 莱芜市排污权交易总量控制和初始分配 | 第30-31页 |
3.2.3 莱芜市排污权交易价格的确定 | 第31-32页 |
3.2.4 莱芜市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构建 | 第32-33页 |
3.2.5 莱芜市排污权交易的保障措施 | 第33-35页 |
4 莱芜市排污权交易存在的问题 | 第35-44页 |
4.1 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支持 | 第35-38页 |
4.1.1 国家专项立法相对滞后 | 第35-36页 |
4.1.2 地方立法混乱缺乏效力 | 第36-37页 |
4.1.3 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有待进一步衔接 | 第37-38页 |
4.2 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 第38-41页 |
4.2.1 缺少良好的市场环境 | 第38-39页 |
4.2.2 总量控制设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第39-40页 |
4.2.3 排污权初次分配方式不合理 | 第40页 |
4.2.4 排污权二次交易未激活 | 第40-41页 |
4.3 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存在欠缺 | 第41-42页 |
4.3.1 环境监测能力和跟踪管理手段较弱 | 第41页 |
4.3.2 环保执法能力需要提高 | 第41-42页 |
4.4 排污权交易基础保障能力不足 | 第42-44页 |
4.4.1 资金政策支持不够 | 第42页 |
4.4.2 机构建设人员力量需要加强 | 第42-44页 |
5 规范加快莱芜市排污权交易的建议 | 第44-53页 |
5.1 加快排污权交易立法进程 | 第44-45页 |
5.1.1 加强各级政府排污权立法和政策制定 | 第44页 |
5.1.2 出台排污权交易各项配套制度 | 第44-45页 |
5.2 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 第45-47页 |
5.2.1 争取区域性的排污权交易试点 | 第45-46页 |
5.2.2 建立环保影响财政补偿机制 | 第46-47页 |
5.3 突破排污权交易的技术瓶颈 | 第47-48页 |
5.3.1 完善排污企业在线监测体系 | 第47-48页 |
5.3.2 健全排污执法监管体系 | 第48页 |
5.4 加强排污权市场体系建设 | 第48-51页 |
5.4.1 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对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正确认识 | 第48-49页 |
5.4.2 尽快完成初始分配 | 第49-50页 |
5.4.3 逐步激活二级市场 | 第50-51页 |
5.5 加强排污权交易实施载体建设 | 第51-53页 |
5.5.1 完善机构设置 | 第51页 |
5.5.2 加强排污权交易理论研究宣传和专业人员培养 | 第51-52页 |
5.5.3 加快排污权交易服务平台建设 | 第52-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8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