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第一章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概述 | 第13-19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内涵 | 第13-16页 |
·生态补偿概念 | 第13-14页 |
·主体功能区定义 | 第14-16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含义 | 第16页 |
·建立健全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重要意义 | 第16-19页 |
·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我国生态文明的需要 | 第16-17页 |
·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我国是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化、法定化的基本要求 | 第17页 |
·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 第17-18页 |
·建立健全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可以便于国土空间的分类管理和调控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 第19-24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特征 | 第19-20页 |
·定位战略性 | 第19页 |
·目标多元性 | 第19页 |
·机制科学性 | 第19-20页 |
·等级层次性 | 第20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 第20-24页 |
·科学发展原则 | 第20-21页 |
·公平原则 | 第21-22页 |
·规范有序原则 | 第22页 |
·区域间和谐发展的原则 | 第22-23页 |
·国土部分覆盖原则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经济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外部效应理论 | 第24页 |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4-25页 |
·法理基础 | 第25-28页 |
·生态安全理论 | 第25页 |
·公平 | 第25-26页 |
·效益 | 第26页 |
·俱乐部效应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考察 | 第28-36页 |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28-32页 |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现状 | 第28-30页 |
·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30-32页 |
·几个发达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6页 |
·日美等发达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已经体系化 | 第32-34页 |
·巴西等国家实行政府购买模式与市场模式相结合 | 第34页 |
·美国等国灵活的生态补偿手段 | 第34-35页 |
·日本的国土空间规划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设计 | 第36-47页 |
·制定相关法律,完善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 | 第36-39页 |
·尽快出台《生态补偿条例》 | 第36-37页 |
·制定和颁布《国土空间开发法》 | 第37-38页 |
·制定《区域规划行政法规》 | 第38-39页 |
·修订已有的相关法规,完善各功能区的生态补偿制度 | 第39-42页 |
·修订《环境保护法》 | 第39-40页 |
·修改《自然保护区条例》 | 第40-41页 |
·修订《风景名胜区条例》 | 第41页 |
·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重视 | 第41-42页 |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具体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2-47页 |
·扩大生态补偿的主体范围 | 第42-43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方式 | 第43-44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资金的标准、来源和管理 | 第44-45页 |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救济途径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