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交流电机论文--同步电机论文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38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基本概况第14-21页
        1.2.1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结构组成第14-18页
        1.2.2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控制策略第18-21页
    1.3 论文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34页
        1.3.1 PWM电压型逆变器非线性因素补偿第21-23页
        1.3.2 永磁同步电机多参数在线辨识第23-25页
        1.3.3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第25-31页
        1.3.4 高频注入法位置估计误差补偿研究第31-34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第34-38页
第2章 PWM电压型逆变器非线性因素重复学习补偿第38-64页
    2.1 PWM-VSI非线性因素分析第38-51页
        2.1.1 PWM-VSI非线性因素的数学模型第38-43页
        2.1.2 PWM-VSI非线性因素对系统的影响第43-51页
    2.2 基于角度域重复学习控制的PWM-VSI非线性因素补偿第51-58页
        2.2.1 重复学习控制基本原理第51-52页
        2.2.2 角度域重复学习控制器设计第52-58页
    2.3 仿真分析第58-61页
    2.4 实验分析第61-63页
    2.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多参数在线辨识问题研究第64-86页
    3.1 电机参数测量第64-67页
        3.1.1 定子电阻测量第64-65页
        3.1.2 永磁体磁链测量第65页
        3.1.3 电感测量第65-67页
    3.2 永磁同步电机多参数可辨识条件第67-68页
    3.3 永磁同步电机多参数辨识算法比较第68-84页
        3.3.1 永磁同步电机标幺值模型第68-69页
        3.3.2 UKF算法第69-71页
        3.3.3 双UKF设计第71-72页
        3.3.4 EKF与UKF的区别第72-73页
        3.3.5 RLS参数辨识第73-74页
        3.3.6 PWM-VSI非线性因素对参数辨识的影响第74-75页
        3.3.7 仿真分析第75-80页
        3.3.8 实验分析第80-84页
    3.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4章 考虑饱和效应的PMSM全程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第86-100页
    4.1 永磁同步电机扩展反电动数学模型第87页
    4.2 永磁同步电机全程无位置控制策略第87-92页
        4.2.1 UKF中高速阶段位置估计第88-89页
        4.2.2 I/F启动控制策略第89-90页
        4.2.3 过渡策略第90-91页
        4.2.4 磁场饱和补偿策略第91-92页
        4.2.5 滤波器滞后补偿策略第92页
    4.3 实验分析第92-96页
    4.4 UKF与EKF对比实验分析第96-98页
    4.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5章 高频注入法位置估计误差及补偿研究第100-120页
    5.1 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误差分析第100-112页
        5.1.1 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原理第100-103页
        5.1.2 定子电阻对位置估计的影响及补偿第103-104页
        5.1.3 滤波器对位置估计的影响及补偿第104-106页
        5.1.4 离散周期对位置估计的影响及补偿第106-107页
        5.1.5 PLL对位置估计的影响及改进第107-109页
        5.1.6 仿真分析第109-112页
    5.2 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误差分析第112-119页
        5.2.1 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原理第112-115页
        5.2.2 定子电阻对位置估计的影响第115页
        5.2.3 滤波器对位置估计的影响第115-116页
        5.2.4 离散周期对位置估计的影响第116页
        5.2.5 PLL对位置估计的影响第116页
        5.2.6 仿真分析第116-119页
    5.3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6章 永磁同步电机交叉饱和效应和多凸极效应研究第120-146页
    6.1 交叉饱和效应第120-130页
        6.1.1 交叉饱和效应对旋转高频电压注入法的影响第122-123页
        6.1.2 交叉饱和效应对脉振高频电压注入法的影响第123-124页
        6.1.3 交叉饱和效应的数学解释第124-125页
        6.1.4 交叉饱和效应过补偿第125-126页
        6.1.5 实验分析第126-130页
    6.2 多凸极效应第130-144页
        6.2.1 多凸极效应的理论分析第130-133页
        6.2.2 多凸极效应的重复学习控制解耦策略第133-139页
        6.2.3 实验分析第139-144页
    6.3 本章小节第144-146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46-150页
    7.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第146-148页
    7.2 论文后继工作展望第148-150页
附录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6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66-168页
致谢第168-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大脑架构表达的研究
下一篇:微型激光器中TCO薄膜电极及Al2O3薄膜介质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