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28页 |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2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2.2 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3 主要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28-45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8-32页 |
2.2 平台企业概念界定及其研究 | 第32-39页 |
2.2.1 平台企业概念界定 | 第33-34页 |
2.2.2 平台企业行为研究 | 第34-39页 |
2.3 产业链概念辨析及其研究 | 第39-43页 |
2.3.1 产业链概念辨析 | 第39-41页 |
2.3.2 核心企业的资源整合策略 | 第41-42页 |
2.3.3 竞争选择机制 | 第42-43页 |
2.4 平台企业和产业链关系研究 | 第43-44页 |
2.5 现有研究评述 | 第44-45页 |
第3章 平台企业对产业链重塑的作用机理 | 第45-63页 |
3.1 企业与平台企业 | 第45-49页 |
3.2 产业链重塑的内涵、原因、表现及目标 | 第49-53页 |
3.3 平台企业对产业链重塑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53-60页 |
3.4 平台企业对产业链重塑的理论模型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平台企业与产业链组织形态变更 | 第63-81页 |
4.1 平台企业与其它节点企业分工协作产生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 产业链组织形态变更 | 第65-68页 |
4.2.1 不同的产业链组织形态 | 第65-66页 |
4.2.2 平台企业下产业链演化模型 | 第66-68页 |
4.3 “平台企业十群落”式产业链 | 第68-79页 |
4.3.1 “平台企业+群落”式产业链的内涵 | 第70页 |
4.3.2 “平台企业十群落”式产业链的构成 | 第70-73页 |
4.3.3 “平台企业+群落”式产业链的特征 | 第73-76页 |
4.3.4 智能手机和家电制造业的“平台企业+群落”式产业链 | 第76-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平台企业与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 | 第81-93页 |
5.1 以平台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资源整合 | 第81-87页 |
5.1.1 纵向和横向资源整合 | 第81-84页 |
5.1.2 资源整合的目的 | 第84-87页 |
5.2 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 | 第87-88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88-92页 |
5.3.1 变量选取与描述 | 第88-90页 |
5.3.2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6章 平台企业与产业链运行优化 | 第93-109页 |
6.1 平台企业的竞争策略 | 第93-96页 |
6.2 产业链运行优化 | 第96-98页 |
6.3 实证分析 | 第98-108页 |
6.3.1 模型介绍 | 第98-102页 |
6.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102-10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7章 我国手机产业链重塑 | 第109-125页 |
7.1 手机产业链重塑 | 第109-117页 |
7.1.1 阶段一:少数整机制造商十小型实体零售店阶段 | 第109-110页 |
7.1.2 阶段二:众多品牌制造商十大型商场阶段 | 第110-113页 |
7.1.3 阶段三:“平台企业十群落”式阶段 | 第113-117页 |
7.2 “平台企业十群落”式产业链对节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117-123页 |
7.2.1 模型介绍与指标描述 | 第118页 |
7.2.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第118-12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 第125-131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25-128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28-130页 |
8.2.1 对企业的建议 | 第128-129页 |
8.2.2 对政府的政策建议 | 第129-130页 |
8.3 未来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学习期间成果 | 第147-14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