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6页 |
ABSTRACT | 第16-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40页 |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 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发展概况 | 第24-26页 |
2.1 国外水稻机械种植栽培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2.2 国内水稻机械种植栽培发展概况 | 第25-26页 |
2.2.1 毯苗机插水稻 | 第25页 |
2.2.2 钵苗机插水稻 | 第25-26页 |
3 研究进展 | 第26-32页 |
3.1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6-29页 |
3.1.1 产量及其构成特征 | 第26-27页 |
3.1.2 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 第27页 |
3.1.3 株型特征 | 第27-28页 |
3.1.4 抗倒伏特征 | 第28页 |
3.1.5 稻米品质特征 | 第28-29页 |
3.1.6 氮素营养特征 | 第29页 |
3.2 栽插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9-32页 |
3.2.1 产量构成特征 | 第29-30页 |
3.2.2 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 第30页 |
3.2.3 株型特征 | 第30页 |
3.2.4 抗倒伏特征 | 第30-31页 |
3.2.5 稻米品质特征 | 第31页 |
3.2.6 氮素营养特征 | 第31-32页 |
4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第32-34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4.2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4.3 技术路线图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0页 |
第二章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40-61页 |
0 前言 | 第40-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41页 |
1.2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41-43页 |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43页 |
1.4.1 产量测定 | 第43页 |
1.4.2 穗部性状调查 | 第43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6页 |
2.1 产量及其总体变异 | 第43-45页 |
2.1.1 大穗型品种产量 | 第44页 |
2.1.2 中穗型品种产量 | 第44-45页 |
2.1.3 小穗型品种产量 | 第45页 |
2.2 产量构成特征 | 第45-51页 |
2.2.1 大穗型品种产量构成 | 第45-46页 |
2.2.2 中穗型品种产量构成 | 第46页 |
2.2.3 小穗型品种产量构成 | 第46-51页 |
2.3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合理栽插密度 | 第51-52页 |
2.4 穗部构成特征 | 第52-56页 |
3 讨论 | 第56-59页 |
3.1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产量差异 | 第56-57页 |
3.2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差异 | 第57页 |
3.3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穗部构成特征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第三章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61-92页 |
0 前言 | 第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61页 |
1.2 供试材料 | 第61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61-62页 |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62-63页 |
1.4.1 秧苗素质 | 第62页 |
1.4.2 茎蘖动态 | 第62页 |
1.4.3 干物质和叶面积 | 第62-63页 |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88页 |
2.1 茎蘖动态与成穗率 | 第63-64页 |
2.1.1 茎蘖动态 | 第63页 |
2.1.2 成穗率 | 第63-64页 |
2.2 干物质生产特征 | 第64-74页 |
2.2.1 群体干物质重 | 第64页 |
2.2.2 阶段物质积累量及其比例 | 第64-74页 |
2.2.3 物质输出和转运特征 | 第74页 |
2.3 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 第74-88页 |
2.3.1 叶面积指数 | 第74-81页 |
2.3.2 光合势 | 第81页 |
2.3.3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 第81-88页 |
3 讨论 | 第88-90页 |
3.1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干物质生产特征 | 第88-89页 |
3.2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光合生产特征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第四章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水稻株型的影响 | 第92-111页 |
0 前言 | 第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2-93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92-93页 |
1.2 供试材料 | 第93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93页 |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93页 |
1.4.1 株型 | 第93页 |
1.4.2 透光率 | 第93页 |
1.4.3 SPAD值 | 第93页 |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第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7页 |
2.1 叶片形态特征 | 第93-101页 |
2.1.1 叶长 | 第93-94页 |
2.1.2 叶宽 | 第94页 |
2.1.3 比叶重 | 第94页 |
2.1.4 叶片角度 | 第94-101页 |
2.2 透光率 | 第101页 |
2.3 SPAD值 | 第101-105页 |
2.4 株型主要性状与产量、每穗粒数的相关关系 | 第105-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09页 |
3.1 关于机插方式与种植密度对水稻株型的影响探讨 | 第107-108页 |
3.2 关于水稻冠层叶片与产量关系探讨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第五章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 第111-130页 |
0 前言 | 第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2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111-112页 |
1.2 供试材料 | 第112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112页 |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112页 |
1.4.1 茎秆主要物理性状 | 第112页 |
1.4.2 基部节间抗倒性状 | 第112页 |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第11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26页 |
2.1 茎秆抗倒特性 | 第112-113页 |
2.2 植株茎秆特征 | 第113-117页 |
2.3 茎秆基部节间充实性状 | 第117页 |
2.4 抗倒性与茎秆物理特性指标的相关性 | 第117-126页 |
3 讨论 | 第126-128页 |
3.1 关于栽培措施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探讨 | 第126-127页 |
3.2 关于水稻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物理特性的关系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 第130-157页 |
0 前言 | 第1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1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130页 |
1.2 供试材料 | 第130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130-131页 |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131页 |
1.4.1 干物质测定 | 第131页 |
1.4.2 植株全氮的测定 | 第131页 |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第1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1-153页 |
2.1 植株含氮率 | 第131-132页 |
2.2 植株吸氮量 | 第132页 |
2.3 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比例 | 第132-139页 |
2.4 氮素吸收速率 | 第139页 |
2.5 氮素利用效率 | 第139-149页 |
2.6 氮素输出与转运 | 第149-153页 |
3 讨论 | 第153-155页 |
3.1 关于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氮素吸收积累特性的探讨 | 第153页 |
3.2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差异特征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7页 |
第七章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水稻主要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 | 第157-172页 |
0 前言 | 第157-1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8-159页 |
1.1 试验地点 | 第158页 |
1.2 供试材料 | 第158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158页 |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158页 |
1.4.1 稻米品质 | 第158页 |
1.4.2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 | 第158页 |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第158-1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9-168页 |
2.1 主要品质性状差异 | 第159-160页 |
2.1.1 加工品质 | 第159页 |
2.1.2 外观品质 | 第159页 |
2.1.3 蒸煮食味品质 | 第159-160页 |
2.1.4 营养品质 | 第160页 |
2.2 淀粉RVA谱特征 | 第160-167页 |
2.3 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特征值与灌浆结实期的温光因子关系 | 第167-168页 |
3 讨论 | 第168-170页 |
3.1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加工品质的影响 | 第168页 |
3.2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168页 |
3.3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品种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72-180页 |
1 结论 | 第172-174页 |
1.1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特征 | 第172页 |
1.2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 第172页 |
1.3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株型特征 | 第172-173页 |
1.4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抗倒伏特征 | 第173页 |
1.5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 第173页 |
1.6 不同机插方式和密度下水稻稻米品质特征 | 第173-174页 |
1.7 不同机插方式因不同穗型品种配套高产栽插规格 | 第174页 |
2 讨论 | 第174-177页 |
2.1 不同机插方式下不同穗型品种水稻高产栽插规格探讨 | 第174页 |
2.2 不同机插方式水稻群体生产力评价 | 第174-175页 |
2.3 不同机插方式水稻与不同穗型品种相配套适宜性探讨 | 第175-176页 |
2.4 不同生态区机插方式、栽插密度和品种类型优化配套与合理利用 | 第176-177页 |
3 创新点 | 第177页 |
4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17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1-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