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藻类的诱导型反牧食防御 | 第14-16页 |
1.1.1 藻类的组成型防御 | 第14-15页 |
1.1.2 藻类的诱导型防御 | 第15-16页 |
1.2 诱导型反捕食防御的代价 | 第16-18页 |
1.3 生存环境不利时生物诱导型反捕食防御的权衡策略 | 第18-20页 |
1.3.1 环境资源水平下降时,生物在生长与防御间的权衡策略 | 第18-19页 |
1.3.2 种间关系影响生物诱导防御 | 第19页 |
1.3.3 污染物等环境胁迫时生物抵御胁迫和捕食双重压力的权衡策略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0-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3 研究框架图 | 第22页 |
1.4.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2章 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在资源可得性降低时的代价和权衡策略 | 第23-62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材料方法 | 第24-29页 |
2.2.1 实验生物 | 第24-25页 |
2.2.2 大型溞滤液的制备 | 第25页 |
2.2.3 斜生栅藻的活化 | 第25页 |
2.2.4 实验设计 | 第25-27页 |
2.2.4.1 光照强度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4.2 培养基浓度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26页 |
2.2.4.3 氮元素水平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26页 |
2.2.4.4 磷元素水平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26页 |
2.2.4.5 镁离子水平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4.6 钙离子水平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27页 |
2.2.5 培养基 | 第27页 |
2.2.6 培养体系中总磷和总氮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7 栅藻生长和形态的观察 | 第28页 |
2.2.8 栅藻细胞活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28页 |
2.2.9 栅藻细胞叶绿体色素的测定 | 第28-29页 |
2.2.10 栅藻细胞多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2.3 结果 | 第29-57页 |
2.3.1 光照强度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29-35页 |
2.3.2 培养基浓度水平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35-39页 |
2.3.3 氮元素水平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39-44页 |
2.3.4 磷元素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44-49页 |
2.3.5 镁离子水平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49-53页 |
2.3.6 钙离子水平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53-56页 |
2.3.7 氮、磷缺乏对斜生栅藻多聚糖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2.4 讨论 | 第57-6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斜生栅藻在竞争能力与反牧食防御间的权衡 | 第62-83页 |
3.1 引言 | 第62-63页 |
3.2 材料方法 | 第63-65页 |
3.2.0 实验生物 | 第63页 |
3.2.1 大型溞滤液的制备 | 第63页 |
3.2.2 藻类初始密度比的确定 | 第63-64页 |
3.2.3 藻种的活化 | 第64页 |
3.2.4 实验设计 | 第64页 |
3.2.5 竞争抑制指数的计算 | 第64页 |
3.2.6 种群密度曲线 | 第64-65页 |
3.3 结果 | 第65-80页 |
3.3.1 斜生栅藻在铜绿微囊藻存在时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权衡策略 | 第65-71页 |
3.3.2 斜生栅藻在小球藻存在时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权衡策略 | 第71-75页 |
3.3.3 斜生栅藻在针杆藻存在时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权衡策略 | 第75-80页 |
3.4 讨论 | 第80-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4章 水生植物和其他藻类的次生代谢产物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83-105页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4.2 材料方法 | 第84-86页 |
4.2.1 实验生物 | 第84-85页 |
4.2.2 大型溞滤液的制备 | 第85页 |
4.2.3 藻毒素溶液的配置及实验设计 | 第85页 |
4.2.4 大型水生植物浸出液的获得及实验设计 | 第85-86页 |
4.3 结果 | 第86-101页 |
4.3.1 微藻毒索MC-LR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86-90页 |
4.3.1.1 微囊藻毒素MC-LR对斜生栅藻群体形成的影响 | 第86-89页 |
4.3.1.2 微囊藻毒素MC-LR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 | 第89-90页 |
4.3.2 大型水生植物浸出液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90-101页 |
4.3.2.1 大型水生植物对斜生栅藻群体组成的影响 | 第90-94页 |
4.3.2.2 斜生栅藻在不同处理下的生长状况 | 第94-97页 |
4.3.2.3 斜生栅藻在不同处理下的光合活性 | 第97-101页 |
4.4 讨论 | 第101-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环境污染物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干扰 | 第105-129页 |
5.1 引言 | 第105-107页 |
5.2 材料方法 | 第107-108页 |
5.2.1 实验生物 | 第107页 |
5.2.2 大型溞滤液的制备 | 第107页 |
5.2.3 实验设计 | 第107-108页 |
5.2.3.1 锌浓度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107页 |
5.2.3.2 表面活性剂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5.3 结果 | 第108-125页 |
5.3.1 锌浓度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108-118页 |
5.3.2 表面活性剂对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的影响 | 第118-125页 |
5.4 讨论 | 第125-12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6章 斜生栅藻在长期反复的捕食者信息素刺激下诱导型防御的权衡 | 第129-142页 |
6.1 引言 | 第129-130页 |
6.2 材料方法 | 第130-131页 |
6.2.1 实验生物 | 第130页 |
6.2.2 大型溞滤液的制备 | 第130页 |
6.2.3 实验设计 | 第130-131页 |
6.3 结果 | 第131-140页 |
6.3.1 斜生栅藻防御群体消失后再次诱导 | 第131-138页 |
6.3.1.1 斜生栅藻在不同处理下的群体形成强度 | 第131-135页 |
6.3.1.2 斜生栅藻在不同处理下的生长率 | 第135-137页 |
6.3.1.3 防御群体与生长率和初始细胞密度的关系 | 第137-138页 |
6.3.2 栅藻防御群体达到峰值时再次诱导 | 第138-140页 |
6.4 讨论 | 第140-14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7章 斜生栅藻诱导型反牧食防御群体形成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 | 第142-162页 |
7.1 引言 | 第142-143页 |
7.2 材料方法 | 第143-146页 |
7.2.1 实验生物 | 第143页 |
7.2.2 测序前处理 | 第143页 |
7.2.3 栅藻总RNA的提取和转录组的测序 | 第143页 |
7.2.4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的统计、质控、去杂处理和序列的拼接 | 第143-144页 |
7.2.5 拼接结果的注释 | 第144页 |
7.2.6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144页 |
7.2.7 COG分类 | 第144页 |
7.2.8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144-145页 |
7.2.9 Gene Ontology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145页 |
7.2.10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145页 |
7.2.11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验证 | 第145-146页 |
7.3 结果 | 第146-159页 |
7.3.1 斜生栅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表型变化和生长率 | 第146-148页 |
7.3.2 斜生栅藻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RNA-seq | 第148-159页 |
7.3.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148页 |
7.3.2.2 转录本测序的组装与拼接,以及基因功能注释 | 第148-152页 |
7.3.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152-158页 |
7.3.2.4 实时定量检测RNA-seq数据 | 第158-159页 |
7.4 讨论 | 第159-161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89页 |
发表论文、资助与获奖情况 | 第189-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