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径组合式移动模架的施工安全及预拱度控制技术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移动模架法应用概述 | 第12-15页 |
1.1.1 移动模架法特点 | 第12页 |
1.1.2 国内外移动模架法应用现状 | 第12-15页 |
1.2 移动模架法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移动模架法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1 移动模架法施工安全问题 | 第18页 |
1.3.2 移动模架法施工箱梁线形控制问题 | 第18-19页 |
1.4 工程背景 | 第19-21页 |
1.4.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9页 |
1.4.2 项目特点 | 第19-21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组合式移动模架基本结构及其施工工艺 | 第22-32页 |
2.1 移动模架结构构造 | 第22-28页 |
2.1.1 主梁 | 第22-23页 |
2.1.2 鼻梁 | 第23-24页 |
2.1.3 横梁 | 第24页 |
2.1.4 牛腿及推进平车 | 第24-25页 |
2.1.5 模板系统 | 第25页 |
2.1.6 牛腿倒运系统 | 第25-26页 |
2.1.7 防错台措施 | 第26页 |
2.1.8 布料机 | 第26-27页 |
2.1.9 龙门吊 | 第27-28页 |
2.2 移动模架施工工艺及其流程图 | 第28-30页 |
2.2.1 移动模架施工工艺 | 第28-29页 |
2.2.2 移动模架法施工流程图 | 第29-30页 |
2.3 移动模架施工严禁事项 | 第30页 |
2.4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大跨径组合式移动模架仿真分析 | 第32-58页 |
3.1 移动模架建模方法 | 第32-36页 |
3.1.1 几何建模 | 第32-33页 |
3.1.2 定义材料属性 | 第33页 |
3.1.3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3.1.4 边界条件与加载 | 第34页 |
3.1.5 仿真验算指标 | 第34-36页 |
3.2 移动模架主梁仿真分析 | 第36-44页 |
3.2.1 主梁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37页 |
3.2.2 荷载计算方法 | 第37-39页 |
3.2.3 主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3.2.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1-44页 |
3.3 移动模架横梁仿真分析 | 第44-46页 |
3.3.1 横梁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44页 |
3.3.2 横梁荷载计算方法 | 第44页 |
3.3.3 横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3.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3.4 移动模架牛腿仿真分析 | 第46-50页 |
3.4.1 牛腿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46页 |
3.4.2 荷载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3.4.3 牛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3.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3.5 移动模架鼻梁仿真分析 | 第50-53页 |
3.5.1 鼻梁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50-51页 |
3.5.2 荷载计算方法 | 第51页 |
3.5.3 鼻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3.5.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3.6 移动模架吊梁仿真分析 | 第53-56页 |
3.6.1 吊梁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53页 |
3.6.2 荷载计算方法 | 第53页 |
3.6.3 前吊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3.6.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3.7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大跨径组合式移动模架安装及预压试验 | 第58-70页 |
4.1 移动模架的拼装方法 | 第58-61页 |
4.1.1 牛腿、小车的拼装 | 第58页 |
4.1.2 主梁、横梁的安装 | 第58-60页 |
4.1.3 鼻梁的安装 | 第60页 |
4.1.4 模板的安装 | 第60页 |
4.1.5 高强螺栓的施工 | 第60-61页 |
4.2 移动模架预压试验 | 第61-69页 |
4.2.1 预压试验目的 | 第61页 |
4.2.2 预压荷载值的确定 | 第61-62页 |
4.2.3 预压材料的选取 | 第62页 |
4.2.4 挠度观测点布置及其测量方式 | 第62页 |
4.2.5 应变观测点布置及其测量方式 | 第62-63页 |
4.2.6 荷载布置及加载 | 第63-64页 |
4.2.7 预压试验应力与挠度理论值计算 | 第64-66页 |
4.2.8 预压试验理论值与实测值对比及分析 | 第66-69页 |
4.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大跨径组合式移动模架施工预拱度控制技术 | 第70-86页 |
5.1 桥梁预拱度初值计算 | 第70-78页 |
5.1.1 预拱度设置方法 | 第70页 |
5.1.2 预拱度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70-72页 |
5.1.3 各跨各工况理论挠度曲线 | 第72-76页 |
5.1.4 砼主梁预拱度及其组成 | 第76-78页 |
5.2 测量方法 | 第78-79页 |
5.2.1 挠度观测点布置及测量 | 第78页 |
5.2.2 应变计布置及应变测量 | 第78页 |
5.2.3 温度场对测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5.3 钢骨效应的计入与预拱度的确定 | 第79-85页 |
5.3.1 首跨理论挠度与实测挠度对比分析及调整 | 第79-82页 |
5.3.2 第二跨理论挠度与实测挠度对比分析 | 第82-83页 |
5.3.3 第三、四跨理论挠度与实测挠度对比分析 | 第83-85页 |
5.4 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