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潘志雄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 第13-18页 |
第一节 治骨疗伤学术思想源出李氏伤科 | 第13-15页 |
一、中医骨伤科手法历史源流 | 第13页 |
二、岭南学术流派——岭南李氏骨伤学术流派传承脉络及主要学术成就 | 第13-14页 |
三、潘志雄教授学术源流及治骨疗伤学术思想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从痰湿论治痹症杂病具岭南特色 | 第15-18页 |
一、痰湿理论的历史源流 | 第15-16页 |
(一) 春秋及两汉时期 | 第15页 |
(二) 隋唐时代 | 第15页 |
(三) 宋元时代 | 第15-16页 |
(四) 明清时代 | 第16页 |
二、痹症的成因和从痰湿论治 | 第16-17页 |
(一) 痹症成因 | 第16页 |
(二) 痹症从痰湿论治 | 第16页 |
(三) 痹症用药方面 | 第16-17页 |
三、岭南学派论治痹症特点 | 第17页 |
四、潘志雄教授从痰湿论治痹症杂病的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第18-48页 |
第一节 潘志雄教授治骨疗伤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第18-31页 |
一、重稳扎临床基本功 | 第18-19页 |
二、审症求因、辩证施“法” | 第19-21页 |
三、复位求早、求稳、力精巧 | 第21-24页 |
(一) 复位求早 | 第21-22页 |
(二) 复位求稳 | 第22页 |
(三) 复位用力精巧 | 第22-24页 |
四、善于总结、治法多样 | 第24-28页 |
五、内外兼治、用药严谨 | 第28-31页 |
第二节 潘志雄教授治疗骨科痹症杂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第31-41页 |
一、从“痰湿”立论治疗骨科痹症杂病 | 第31页 |
二、治“痰湿”用药特色 | 第31-32页 |
三、以“痰湿”论治骨科痹症临床经验 | 第32-41页 |
(一) 痰湿阻络所致项痹病 | 第32-34页 |
(二) 痰湿之邪痹阻致胸锁部痹症 | 第34-35页 |
(三) 肾虚湿困所致腰痹症 | 第35-37页 |
(四) 痰湿痹阻与瘀热胶结所致的膝痹症 | 第37-38页 |
(五) 痰湿阻络所致痛风病 | 第38-41页 |
第三节 潘志雄教授治疗劳损痛症特色诊疗技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 | 第41-48页 |
一、滑轮练功法治疗漏肩风 | 第41-43页 |
二、局部封闭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 第43-45页 |
三、小针刀治疗弹响指跟师诊疗体会 | 第45-48页 |
第三章 从咽论治项痹病痰湿阻络证研究 | 第48-66页 |
第一节 文献研究 | 第48-53页 |
一、传统医学研究 | 第48-50页 |
(一) 中医源流 | 第48页 |
(二) 传统学术思想传承 | 第48-49页 |
(三)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 第49-50页 |
二、现代医学研究 | 第50-51页 |
三、中医症候的动物实验研究 | 第51-52页 |
四、展望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临床研究 | 第53-57页 |
一、对象与方法 | 第53-55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53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53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53-54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54页 |
(五) 分组方法 | 第54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54页 |
(七) 观察指标 | 第54-55页 |
(八) 统计方法 | 第55页 |
二、结果与分析 | 第55页 |
三、讨论 | 第55-57页 |
第三节 实验研究 | 第57-64页 |
一、动物模型 | 第57-58页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57页 |
(二) 模型分组 | 第57页 |
(三) 药物与给药方法 | 第57页 |
(四) 咽部症状和体征观察 | 第57-58页 |
二、取样与处理 | 第58-59页 |
(一) 动物样品收集 | 第58页 |
(二) 组织病理处理 | 第58页 |
(三) 检测样品处理 | 第58页 |
(四) 评价指标 | 第58-59页 |
(五) 统计学方法 | 第59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一) 咽部症状和体征观察积分 | 第59页 |
(二) 病理结果 | 第59-60页 |
(三) 炎症介质(IL-1、IL-6、PGE_2)检测结果 | 第60-64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8页 |
附表 | 第70-73页 |
附图 | 第73-7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