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红柯及其文学创作 | 第7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三、选题意义及价值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英豪气”的沉潜与“凡俗气”的升浮——男性形象 | 第12-26页 |
第一节 血性渐消的男性形象 | 第12-17页 |
一、坚韧刚毅的“硬汉英雄”——马仲英 | 第12-13页 |
二、贪婪冷漠的“猥琐官僚”——姜天正 | 第13-15页 |
三、情感羁旅的“畸形青年”——张子鱼、牛禄喜 | 第15-16页 |
四、学海弄权的高校教师——“被窝猫”们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男性形象的文化意蕴 | 第17-20页 |
一、新疆伊斯兰文化的精神浸染 | 第17-18页 |
二、周秦文化的生活熏陶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对男性生命气质的追寻与反思 | 第20-26页 |
一、探究:原始生命张力消退的原因 | 第20-22页 |
二、寻根:找寻力与美之根 | 第22-23页 |
三、反观:精神离乡的痛苦与复归之路的艰难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传统美德的延续与独立意识的进阶——女性形象 | 第26-38页 |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原型探索 | 第26-30页 |
一、“大母神”原型——繁育与爱护生命 | 第26-27页 |
二、“高唐神女”原型——崇尚爱情 | 第27-30页 |
第二节 执着于情的女性形象 | 第30-33页 |
一、守护“亲情”型——马燕红、李爱琴等 | 第31-32页 |
二、追寻“爱情”型——燕子、徐莉莉、王蓝蓝等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女性之美及独立空间意识 | 第33-38页 |
一、女性的心灵之美 | 第33-35页 |
二、修复心灵的创伤而获得坚实的人生 | 第35-36页 |
三、吁求:从话语独立到精神空间独立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自然的化身”与“生命的礼赞”——动植物生命形象 | 第38-56页 |
第一节 动植物形象分类与文化来源 | 第38-45页 |
一、形象类分:填补元气类、敬畏生命类、世俗欲望类 | 第38-42页 |
二、文化来源:多元文化的共生 | 第42-45页 |
第二节 动植物形象的叙述策略 | 第45-50页 |
一、动植物的传说、童话 | 第46-48页 |
二、叙述策略:“星系结构”的运用 | 第48-50页 |
第三节 自然与生命意识的赞扬 | 第50-56页 |
一、自然与生命意识的体认 | 第50-52页 |
二、透视生态问题与为生命而歌 | 第52-54页 |
三、构建“民胞物与”的“大同”世界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