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新乡市四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8页 |
二、志愿精神的演变进程及社会基础 | 第18-24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1. 志愿者 | 第18页 |
2. 志愿精神 | 第18-19页 |
3. 志愿精神培育 | 第19-20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1. 自我需求的实现 | 第20-21页 |
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 | 第21-22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 第22-24页 |
三、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 | 第24-32页 |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现状调查 | 第24-26页 |
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页 |
2.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 第24-26页 |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及活动资金没保障 | 第26-27页 |
2. 志愿服务与考核激励机制相错位 | 第27-28页 |
3. 志愿服务相关培训效果欠佳 | 第28-29页 |
4. 志愿服务组织与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29-32页 |
四、优化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路径 | 第32-41页 |
(一)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化运行机制 | 第32-34页 |
1. 重构志愿服务参与的常态化机制 | 第32-33页 |
2. 通过社会合力,提供物质保障机制 | 第33页 |
3. 强化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机制 | 第33-34页 |
(二)加强学校志愿精神教育,树立正确志愿观 | 第34-36页 |
1. 学校应加强志愿精神培育的辅导 | 第34-35页 |
2. 创新志愿精神培育形式 | 第35-36页 |
3. 完善志愿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 | 第36页 |
(三)优化志愿精神培育环境,营造浓厚志愿氛围 | 第36-38页 |
1. 建设高水平的志愿精神培育组织阵地 | 第36-37页 |
2. 加强宣传力度,普及志愿服务理念 | 第37-38页 |
3.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教育合力 | 第38页 |
(四)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专业化管理 | 第38-41页 |
1. 要加强政府监管 | 第39页 |
2. 遵循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一般规律 | 第39页 |
3. 破解志愿精神培育的体制性障碍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