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CAD技术简介 | 第15页 |
1.2.2 爆炸视图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动画制作现状 | 第16页 |
1.3 Pro/E二次开发技术探究 | 第16-17页 |
1.4 主要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18-30页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第18页 |
2.2 基本策略与设计思想 | 第18-20页 |
2.2.1 设计思想 | 第18-19页 |
2.2.2 基本策略 | 第19-20页 |
2.3 系统功能描述 | 第20-24页 |
2.3.1 Pro/E爆炸图功能的描述 | 第20-21页 |
2.3.2 Pro/E视图管理器功能的描述 | 第21-24页 |
2.3.3 爆炸图生成在爆炸图制作工具中实现 | 第24页 |
2.3.4 视图管理器功能在机构动画中的实现 | 第24页 |
2.4 系统模块组成 | 第24-25页 |
2.5 系统工作流程 | 第25-27页 |
2.6 系统的总体开发流程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 | 第30-44页 |
3.1 综述 | 第30页 |
3.2 模型BOX相交确定干涉检测模型技术 | 第30-34页 |
3.2.1 模型BOX相交算法的提出 | 第30-31页 |
3.2.2 模型BOX最值点的获取技术 | 第31-32页 |
3.2.3 单一零件相交BOX的模型确定 | 第32-33页 |
3.2.4 装配组件相交BOX的模型确定 | 第33-34页 |
3.3 模型干涉检测确定分解方向技术 | 第34-37页 |
3.3.1 干涉检测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3.3.2 单一零件模型移动干涉检测 | 第35-36页 |
3.3.3 子装配模型移动干涉检测 | 第36-37页 |
3.3.4 利用干涉检测结果确定分解方向 | 第37页 |
3.4 模型移动距离计算技术 | 第37-40页 |
3.4.1 模型到基准模型BOX平面的距离 | 第37-39页 |
3.4.2 模型分解距离的确定 | 第39-40页 |
3.5 模型移动矩阵控制技术 | 第40-43页 |
3.5.1 装配体中零件的数据结构表示 | 第40-41页 |
3.5.2 零件在装配体中的移动 | 第41-42页 |
3.5.3 零件在装配体中的旋转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Pro/E爆炸图制作与机构动画开发功能的实现 | 第44-66页 |
4.1 综述 | 第44页 |
4.2 爆炸图制作工具的功能实现 | 第44-54页 |
4.2.1 爆炸图制作工具功能实现概述 | 第44-45页 |
4.2.2 模型树构建功能的实现 | 第45-47页 |
4.2.3 方向计算功能的实现 | 第47-48页 |
4.2.4 模型距离调整功能的实现 | 第48-49页 |
4.2.5 模型拖动功能的实现 | 第49-51页 |
4.2.6 爆炸图编辑的功能实现 | 第51-53页 |
4.2.7 模型方向视图的功能实现 | 第53-54页 |
4.3 机构动画开发模块的功能实现 | 第54-64页 |
4.3.0 机构动画开发模块功能实现概述 | 第54页 |
4.3.1 步骤树功能的实现 | 第54-57页 |
4.3.2 注释功能的实现 | 第57-59页 |
4.3.3 样式功能的实现 | 第59-60页 |
4.3.4 符号标注的功能实现 | 第60-62页 |
4.3.5 工具添加功能的实现 | 第62-63页 |
4.3.6 动画数据控制的功能实现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5.1 总结 | 第66页 |
5.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