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 残疾模式 | 第12-13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3. 研究视角 | 第14-15页 |
4. 评价方法 | 第15-16页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9-23页 |
1. 残疾人 | 第19-20页 |
2. 基本公共服务 | 第20-21页 |
3.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 第21-22页 |
4.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22-23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1.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 公平正义理论 | 第23页 |
3. 社会整合理论 | 第23-25页 |
二、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37页 |
(一)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1. 科学性原则 | 第26页 |
2. 全面性原则 | 第26页 |
3. 独立性原则 | 第26页 |
4.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6-27页 |
5. 其他原则 | 第27页 |
(二)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参考信息源 | 第27-32页 |
1.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容的研究 | 第28-30页 |
2.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第30-31页 |
3. 残疾人相关统计指标 | 第31页 |
4. 其他学者的相关指标 | 第31-32页 |
(三)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7页 |
1. 指标的初步筛选 | 第32-33页 |
2. 数据及处理 | 第33-34页 |
3. 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34页 |
4. 指标维度的分析与确定 | 第34-35页 |
5. 指标权重的分析与确定 | 第35-37页 |
三、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与分析 | 第37-43页 |
(一)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二) TOPSIS法与实施 | 第37-38页 |
1. TOPSIS法的可行性 | 第37-38页 |
2. 数据的处理 | 第38页 |
3. 确定最优解和最劣解 | 第38页 |
4. 计算距离与接近程度 | 第38页 |
(三) 31省市的实证分析 | 第38-43页 |
四、我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43-48页 |
(一)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1.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不够高 | 第43-44页 |
2. 省际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较大 | 第44页 |
3.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内部发展不够均衡 | 第44-45页 |
(二) 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省际不均等的原因 | 第45-48页 |
1. 残疾人服务重视程度不够均衡 | 第45页 |
2. 残疾人需求定位不够准确 | 第45-46页 |
3. 投入机制不够完备 | 第46-47页 |
4. 考评体制不够完整 | 第47-48页 |
五、实现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与建议 | 第48-54页 |
(一) 增强服务理念 | 第48-49页 |
1. 深化对残疾人的认识,换位思考 | 第48页 |
2. 提高对残疾人的重视,以人为本 | 第48-49页 |
3. 加强对残疾人的服务责任,再造政府 | 第49页 |
(二) 完善需求表达机制 | 第49-50页 |
1. 建立残疾人需求数据库 | 第49页 |
2. 促进残疾人服务信息公开 | 第49-50页 |
(三)强化服务供给能力 | 第50-52页 |
1. 健全投入机制 | 第50-51页 |
2. 扩宽资金来源 | 第51页 |
3. 丰富供给形式 | 第51页 |
4. 创新供给方式 | 第51-52页 |
(四) 健全服务考评体系 | 第52-54页 |
1. 考评目标清晰化 | 第52页 |
2. 考评标准灵活化 | 第52页 |
3. 考评主体多元化 | 第52-53页 |
4. 考评重点效果化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