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8页 |
1.1 小麦矮秆种质资源 | 第13-17页 |
1.1.1 小麦矮秆种质资源与矮化育种 | 第13-14页 |
1.1.2 小麦矮秆种质资源的分类 | 第14页 |
1.1.3 我国小麦育种利用的主要矮源 | 第14-15页 |
1.1.4 矮秆种质资源的创新方法 | 第15-17页 |
1.2 小麦主效矮秆基因 | 第17-23页 |
1.2.1 常见主效矮秆基因 | 第18页 |
1.2.2 我国矮秆基因的分布 | 第18-20页 |
1.2.3 主要矮秆基因的遗传效应 | 第20-23页 |
1.3 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3-28页 |
1.3.1 小麦矮秆基因的鉴定与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1.3.2 小麦矮秆性状的数量遗传分析 | 第25-26页 |
1.3.3 小麦矮秆性状的遗传分析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2.1 矮秆种质系的鉴定与遗传分析 | 第29页 |
2.2.2 矮秆种质系SN224鉴定及其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 第29页 |
2.2.3 矮秆种质系SN3895-2 鉴定及其矮秆基因分子标记定位 | 第29-30页 |
2.3 试验地点 | 第30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30-39页 |
2.4.1 田间种植 | 第30页 |
2.4.2 苗期赤霉酸反应 | 第30页 |
2.4.3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0-31页 |
2.4.4 抗病性调查 | 第31-32页 |
2.4.5 细胞学鉴定 | 第32页 |
2.4.6 染色体原位杂交 | 第32-34页 |
2.4.7 植物总DNA提取 | 第34-35页 |
2.4.8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 第35-37页 |
2.4.9 优选小群体和DNA池的构建 | 第37页 |
2.4.10 连锁遗传图谱构建与QTL分析 | 第37页 |
2.4.11 分子标记检测 | 第37-38页 |
2.4.12 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3页 |
3.1 矮秆种质的鉴定 | 第39-46页 |
3.1.1 矮秆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特点 | 第39页 |
3.1.2 矮秆种质株高与节间构成分析 | 第39-44页 |
3.1.3 赤霉酸反应鉴定 | 第44页 |
3.1.4 矮秆基因的检测 | 第44-46页 |
3.2 SN224鉴定与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 第46-50页 |
3.2.1 主要农艺性状特点 | 第46页 |
3.2.2 细胞学特点 | 第46-47页 |
3.2.3 矮秆基因检测 | 第47-48页 |
3.2.4 矮秆性状的遗传特点 | 第48页 |
3.2.5 连锁遗传图构建 | 第48页 |
3.2.6 QTL分析 | 第48-50页 |
3.3 SN3895-2 的鉴定与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50-53页 |
3.3.1 主要农艺性状特点 | 第50页 |
3.3.2 赤霉酸反应鉴定 | 第50页 |
3.3.3 矮秆基因检测 | 第50-51页 |
3.3.4 矮秆性状的遗传特点 | 第51页 |
3.3.5 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 第51-53页 |
4 讨论 | 第53-56页 |
4.1 矮秆种质的特点及利用价值 | 第53-54页 |
4.2 SN224的特点及遗传评价 | 第54-55页 |
4.3 SN3895-2 的矮秆基因定位 | 第55-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