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3-27页 |
1.1 骨骼发育影响蛋鸡健康,在维系生产性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 第13-20页 |
1.1.1 骨代谢 | 第14-16页 |
1.1.2 骨代谢标志物 | 第16-20页 |
1.1.3 骨骼在蛋鸡维系生产性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 第20页 |
1.2 钙磷代谢影响骨骼发育,参与产蛋性能和蛋壳质量性状的形成 | 第20-23页 |
1.2.1 钙磷代谢对骨骼发育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2 钙磷代谢对产蛋性能和蛋壳质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 应激影响蛋鸡钙磷代谢,调控骨质与生产性能 | 第23-24页 |
1.4 科学问题:蛋鸡骨骼钙磷代谢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是什么? | 第24-25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7-39页 |
2.1 试验动物 | 第27页 |
2.2 试验试剂和仪器 | 第27页 |
2.2.1 试验试剂耗材 | 第27页 |
2.2.2 试验仪器 | 第27页 |
2.3 引物基因序列 | 第27-28页 |
2.4 试验设计 | 第28-31页 |
2.4.1 蛋鸡骨骼发育与钙磷沉积规律研究 | 第28-29页 |
2.4.1.1 试验处理 | 第28-29页 |
2.4.1.2 测定指标 | 第29页 |
2.4.2 蛋鸡产蛋率与骨骼钙磷代谢的关系研究 | 第29页 |
2.4.2.1 试验处理 | 第29页 |
2.4.2.2 测定指标 | 第29页 |
2.4.3 蛋鸡蛋壳质量与骨骼钙磷代谢的关系研究 | 第29-31页 |
2.4.3.1 试验处理 | 第29-31页 |
2.4.3.2 测定指标 | 第31页 |
2.4.4 免疫应激影响蛋鸡骨骼钙磷代谢的机制研究 | 第31页 |
2.4.4.1 试验处理 | 第31页 |
2.4.4.2 测定指标 | 第31页 |
2.5 测定方法 | 第31-38页 |
2.5.1 蛋鸡生产性能的测定 | 第31页 |
2.5.2 蛋品质的测定 | 第31-32页 |
2.5.3 骨骼质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2.5.4 钙磷测定 | 第33页 |
2.5.5 血液指标的测定 | 第33页 |
2.5.6 骨骼钙磷代谢相关基因的测定 | 第33-38页 |
2.5.6.1 电泳缓冲液的配制如表3所示 | 第33页 |
2.5.6.2 骨骼R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2.5.6.3 骨骼RNA反转录 | 第34-35页 |
2.5.6.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5-36页 |
2.5.6.5 标准曲线及计算 | 第36-38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5页 |
3.1 蛋鸡骨骼发育与钙磷沉积规律 | 第39-46页 |
3.1.1 蛋鸡骨骼发育的形态学特征 | 第39-41页 |
3.1.2 蛋鸡骨骼钙磷的周转代谢 | 第41-43页 |
3.1.3 蛋鸡骨骼发育的相关基因表达规律 | 第43-46页 |
3.2 蛋鸡产蛋率与骨骼钙磷代谢的关系 | 第46-48页 |
3.2.1 不同产蛋率蛋鸡的骨骼形态学特征 | 第46页 |
3.2.2 不同产蛋率蛋鸡的骨骼钙磷周转代谢 | 第46-47页 |
3.2.3 不同产蛋率蛋鸡骨骼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 | 第47-48页 |
3.2.4 不同产蛋率蛋鸡的钙磷代谢与平衡 | 第48页 |
3.3 蛋鸡蛋壳质量与骨骼钙磷代谢的关系 | 第48-51页 |
3.3.1 蛋壳不同位置厚度与破裂率 | 第48-49页 |
3.3.2 蛋壳不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 第49页 |
3.3.3 产破壳蛋蛋鸡的骨骼特征 | 第49-50页 |
3.3.4 产破壳蛋蛋鸡的钙磷周转代谢 | 第50页 |
3.3.5 产破壳蛋蛋鸡的骨骼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规律 | 第50-51页 |
3.4 免疫应激对蛋鸡骨骼钙磷代谢的影响 | 第51-55页 |
3.4.1 免疫应激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51页 |
3.4.2 免疫应激对蛋鸡蛋壳质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3 免疫应激对蛋鸡骨骼质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4 免疫应激对蛋鸡钙磷周转代谢的影响 | 第53-54页 |
3.4.5 免疫应激对蛋鸡钙磷代谢平衡的影响 | 第54-55页 |
4 讨论 | 第55-60页 |
4.1 蛋鸡骨骼生长与钙磷沉积规律 | 第55-56页 |
4.2 蛋鸡产蛋率与骨骼钙磷代谢的关系 | 第56页 |
4.3 蛋鸡蛋壳质量与骨骼钙磷代谢的关系 | 第56-57页 |
4.4 免疫应激对蛋鸡钙磷代谢的影响 | 第57-60页 |
5 总体结论 | 第60-61页 |
6 课题创新与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6.1 课题创新 | 第6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