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页 |
1.3.3 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2 新媒体环境下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建设相关概念阐释 | 第18-23页 |
2.1 新媒体与学术道德 | 第18-20页 |
2.1.1 新媒体 | 第18页 |
2.1.2 学术道德 | 第18-20页 |
2.2 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概念、学术不端的表现及学术伦理规范 | 第20页 |
2.2.1 社科研究者 | 第20页 |
2.2.2 社科研究所应遵循的学术伦理规范 | 第20页 |
2.3 社科研究者的特征 | 第20-23页 |
2.3.1 层次越高对学术规范的认识越深入 | 第20-21页 |
2.3.2 具有榜样作用 | 第21-23页 |
3 国外加强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建设的做法与启示 | 第23-27页 |
3.1 国外加强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建设的做法 | 第23-25页 |
3.1.1 美国加强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建设的做法 | 第23页 |
3.1.2 德国加强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建设的做法 | 第23-24页 |
3.1.3 英国加强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建设的做法 | 第24页 |
3.1.4 日本加强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建设的做法 | 第24-25页 |
3.2 国外加强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25-27页 |
3.2.1 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社科研究者学术不端数据库 | 第25页 |
3.2.2 利用新媒体平台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 第25-26页 |
3.2.3 利用网络诚信系统将学术不端行为记录在案 | 第26页 |
3.2.4 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第三方学术不端调查专家库 | 第26-27页 |
4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4.1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4.1.1 开放的新媒体环境,社科研究者抄袭、造假现象严重 | 第27-28页 |
4.1.2 共享的新媒体环境下,学术低水平重复 | 第28-29页 |
4.1.3 新媒体的交互性,获取论文的方式更直接 | 第29页 |
4.2 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4.2.1 新媒体环境下部分社科研究者自身新媒介素养低下 | 第29-30页 |
4.2.2 社科研究者学术心态浮躁,缺乏创新能力 | 第30-31页 |
4.2.3 缺乏健全的网络管理体系 | 第31-32页 |
5 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我国社科研究者学术道德建设的途径 | 第32-44页 |
5.1 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社科研究者自身新媒介素养,增强学术责任意识 | 第32-35页 |
5.1.1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科研究者需提高自身新媒介素养 | 第32页 |
5.1.2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社科研究人员学术责任意识的教育 | 第32-33页 |
5.1.3 实事求是,树立严谨的学术作风 | 第33-34页 |
5.1.4 在新媒体环境中增强自身的学术素养 | 第34-35页 |
5.2 利用新媒体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提高创新能力 | 第35-37页 |
5.2.1 利用新媒体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 第35-36页 |
5.2.2 提高社科研究者的创新能力,理性使用网络资源 | 第36-37页 |
5.3 进一步加强网络管理、监督力度,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 第37-42页 |
5.3.1 净化网络风气,加快网络学术道德立法进程 | 第37-38页 |
5.3.2 利用新媒体技术健全对社科研究者的监督系统 | 第38-39页 |
5.3.3 加强网络市场管理力度 | 第39-40页 |
5.3.4 改变以量化为主的学术评价制度,促进学术评价的公平公正 | 第40-42页 |
5.4 进一步强化社科研究人员学术成果的奖罚制度 | 第42-44页 |
5.4.1 强化社科研究学术成果奖励制度 | 第42页 |
5.4.2 强化社科研究者学术失范的惩罚力度 | 第42-44页 |
6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