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政治、道德与法制论文

《诗经》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之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1 引言第11-23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21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20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20页
        1.2.3 小结第20-21页
    1.3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3.1 历史研究法第21-22页
        1.3.2 文献分析法第22页
        1.3.3 综合比较分析法第22-23页
2《诗经》概述第23-30页
    2.1《诗经》产生的时代背景第23-25页
        2.1.1《诗经》伦理思想的经济基础第23-24页
        2.1.2《诗经》伦理思想的政治基础第24-25页
        2.1.3《诗经》伦理思想的思想文化基础第25页
    2.2《诗经》及其相关概念第25-30页
        2.2.1《诗经》名称变化所见的政治伦理化倾向第25-27页
        2.2.2《诗经》分类所见的政治伦理化倾向第27-28页
        2.2.3《诗经》功用所见的政治伦理化倾向第28-30页
3《诗经》思想的政治伦理意蕴第30-40页
    3.1《诗经》时代天命观的道德化第30-31页
    3.2“敬明其德”——以德治国的政治伦理理念萌芽第31-33页
        3.2.1 统治者修明其德即能激发民众效行第31-32页
        3.2.2 统治者显明其德即能感化外族信服第32页
        3.2.3 统治者失道缺德即易招致国家危亡第32-33页
    3.3“宜民宜人”——敬德保民的政治伦理目标雏形第33-36页
        3.3.1 永言配命唯有修德爱民第33-34页
        3.3.2 修德爱民旨在求民之莫第34页
        3.3.3 求民之莫始于安居乐业第34-35页
        3.3.4 违逆民心将会危及统治第35-36页
    3.4“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明德慎罚的政治伦理原则初立第36-37页
        3.4.1 明德慎罚的制度基础第36页
        3.4.2 德罚结合的德性优先第36-37页
    3.5“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立德正己的政治主体伦理规范始建第37-40页
        3.5.1 道德修养的自我开启第38页
        3.5.2 道德修养的自我弘毅第38-39页
        3.5.3 道德修养的自我整合第39-40页
4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对《诗经》的吸纳第40-58页
    4.1 先秦儒家主要著述中所见《诗经》第40-48页
        4.1.1《论语》中所见《诗经》第41-42页
        4.1.2《孟子》中所见《诗经》第42-43页
        4.1.3《荀子》中所见《诗经》第43-47页
        4.1.4《大学》、《中庸》中所见《诗经》第47-48页
    4.2 先秦儒家天命观的人格化第48-49页
    4.3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理念对《诗经》的吸纳第49-51页
        4.3.1“仁”、“礼”思想的道德内化第49-51页
        4.3.2“仁”、“礼”思想的政治外化第51页
    4.4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目标对《诗经》的吸纳第51-54页
        4.4.1 民本思想基础在“教民”第52页
        4.4.2 民本思想核心在“恤民”第52-53页
        4.4.3 民本思想关键在“惠民”第53-54页
        4.4.4 民本思想目标在“信民”第54页
    4.5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原则对《诗经》的吸纳第54-56页
        4.5.1“德法并举”伦理思想的形成第54-55页
        4.5.2“礼制”伦理规范的确立第55-56页
    4.6 先秦儒家政治主体伦理规范对《诗经》的吸纳第56-58页
        4.6.1“人治”伦理思想的形成第56页
        4.6.2“人治”伦理思想的巩固第56-58页
5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吸纳《诗经》的当代启示第58-69页
    5.1 尊重经典,汲取先哲的政治智慧第58-60页
        5.1.1 推进由“善政”到“善治”的国家治理新模式第58-60页
        5.1.2 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新生态第60页
    5.2 推陈出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第60-63页
        5.2.1 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第61页
        5.2.2 对待传统文化要有针对性的扬弃第61-63页
    5.3 取精用宏,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第63-69页
        5.3.1 国家层面要追寻“和谐”第63-65页
        5.3.2 社会层面要确立“德法兼治”第65-66页
        5.3.3 个人层面要提倡“诚信”第66-69页
结语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附录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相依结构下重尾增量随机加权和的尾概率渐近性态及其应用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学术道德建设研究